大文豪莎士比亞曾寫道:「聰明的父親是知道自己的孩子。」這正是藍鰓太陽魚的寫照,牠們對小魚的育幼行為是根據牠們有多少把握是為小魚的親生父親。

人類的研究顯示母方的親戚較常評論嬰兒像不像父親。可能他們的評論是為了提高父親對小孩是為親生的把握。這在演化上是有道理的,因為男人會依對小孩是否親生的把握度而調整對小孩的照顧。然而這樣的情況是否出現在其他物種則還不太清楚。

加拿大Univ. Western Ontario的Bryan Neff突破了實驗的困難,證實了雄性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的確會隨著對親生的確定程度而調整育幼行為。

這研究突破了一個瓶頸:如何操縱親生的確定性?因為「確定性」這玩意兒是無法直接測量的。許多研究人員干脆利用遺傳標記來測量,可是要知道,動物是不需要透過DNA電泳膠來判斷親生關係的啊。於是最令人滿意的方法是去操縱雄性確實辨認的線索。

藍鰓太陽魚是北美洲的土生種,牠們會在湖底築巢。由於雄性之間激烈的競爭,牠們演化出兩種生活史。「親本」的雄魚會防衛巢,引誘雌魚並照顧新生的卵。比較 早熟的雄魚是「姘頭」的,牠們會鬼鬼祟祟地在產卵的關鍵時刻衝入巢中射精,或男扮女裝讓親本雄魚如為自己走了桃花運同時有兩個美眉上門。鬼鬼祟祟是比較有 效率的,牠們能在8%的產卵中讓近九成的受精卵成為牠們的私生子。

當有魚耍賤招鬼鬼祟祟時,親本雄魚就有了心理準備。另一個線索是利用氣味來辨別親緣關係,該機制未明,但其他物種是利用主要組織相容抗體作為嗅覺線索。

有了上述線索,Neff進行了兩個實驗以檢驗雄魚護卵的意願。首先在產卵時,有四隻鬼鬼祟祟的姘頭出現了,但牠們被裝在塑膠容器內,所以不會真的讓卵受 精,而控制組中則只見到空的塑膠瓶。附合預期的,雄魚看到了鬼鬼祟祟的傢伙,護卵意願就降低了。可是當卵孵化了之後,有了嗅覺線索,雄魚就增加了對小魚的 照顧,這可能是新訊息顯示了親本雄魚發現自己沒被戴綠帽時,牠們就信心大增。

在另一個實驗中,Neff狸貓換太子地在巢間偷換了三分之一的卵,然後測試雄魚的看家意願。這實驗意在測試嗅覺線索的作用,因為卵在孵化前,雄魚根本不知小魚是否是自己的種。和預期中的一樣,雄魚在卵孵化前對卵的守護和控制組沒有差別,但孵化後其看家意願就降低了。

Univ. East Anglia的John D. Reynolds和Univ. Oxford的Ben C. Sheldon認為這實驗有兩大意義,一是個體的行為變化可以被測量,並能排除其來影響及個體間的差異。二是雄魚對小魚是否親生的把握度改變了牠們的育幼 態度。整體而言這實驗提供了可靠證據顯示雄藍鰓太陽魚對應親生的確定程度而調整育幼行為。而為何姘頭所生的小魚未演化出隱藏真身的方法,並且會不會像小杜 鵑鳥利用詭計耍弄養父,仍是有趣且待解的問題。

原學術論文:
Neff, B. D. Decisions about parental care inresponse to perceived paternity. Nature 422, 716–719 (2003).

 

參考來源:

  • Reynolds, J. D. & Sheldon, B. C. Wise fathers. Nature 422, 669 - 670 (20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