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前面文章提到邱吉爾是憂鬱症患者

我其實是引用網路資料和這本書 邱吉爾的黑狗:憂鬱症與人類心靈的其他現象

裡頭有提及邱吉爾的狀況以其言行推斷他是個患者

直到今天,溫斯頓‧邱吉爾還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像這些在一九四○年代聽過他演講的人,有哪個人不覺得,自己能夠逃過納粹獨裁的魔掌,還得多虧他的 那份膽識;即使在全世界男男女女的眼裡,他也是一個象徵,是大勇的化身。但是,邱吉爾到底也只是一個人,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有著相同的需要、本能、希望與 恐懼。對一個偉人,一窺其人性的一面,說他跟平常人一樣,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與瑕疵,並無損於他的偉大。邱吉爾雖然出身於貴族之家,又有社會地位,在他早年 的生活中,卻也有他一輩子想要克服,最後卻無法如願的缺憾。如果沒有這些缺憾,他可能會快活些、平凡些、安定些,但也可能就沒有那麼偉大。要是他是個四平 八穩的人,喚醒英國國魂,可能也輪不到他。一九四○年,眼看英國一敗塗地,換作是一個頭腦清晰的領袖,可能已經宣布放棄。政治領袖最慣於唱高調,即使選舉 已經大勢已去,或自己所支持的政策已經無力回天,不到最後一刻,他們還是會向支持者發出希望的訊息。一九四○年,任何政治領袖,儘管內心已經徹底絕望,多 半還是硬著嘴皮子為英國打氣,只有一個人,暸解並面對過自己內在的絕望,反而能夠在那一刻接受殘酷的現實,也只有這個人,知道如何在絕望中抓住一線希望, 在敵人團團的圍困中,鬥志反而燃燒得旺到了極點,能夠將悲情的現實轉化成大無畏的話語,在一九四○年那個風雨飄搖的夏天,挺住我們不讓倒下去。邱吉爾正是 這樣一個人,只因為,終其一生他都在跟自己的絕望戰鬥,因此也才能夠告訴別人,絕望是可以戰勝的。

邱吉爾把他的憂鬱症叫黑狗,在十八、十 九世紀的西洋畫或小說中,英國的鄉間紳士散步時都有一隻狗追隨著,忠心地陪伴著主人,「簡愛」中的羅契斯特爾先生去到那裡都有「皮勞特」這隻狗追隨,連他 殘廢了也不棄不離,邱吉爾把他的憂鬱症叫「黑狗」,真是非常的貼切,因為得了憂鬱症,它真的是像黑狗一樣,非常忠心地跟著你,至死方離。這本書從精神分析 的觀點來談歷史上名人如邱吉爾、牛頓的憂鬱症,作者認為邱吉爾這麼有鬥志,屢敗屢戰,不屈不撓,因為他深受憂鬱症之苦,知道如何在絕望中抓住一線希望,不 掉入萬丈深淵,英國才能在一九四O年,德軍氣勢高昂,英軍節節敗退之際,保持她的鬥志,繼續鼓舞她的子民。邱吉爾終其一生都在跟他的絕望奮鬥,只有他才知 道絕望是可以戰勝的,只有他才能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之後,仍然有信心英國會打贏,英國也靠著邱吉爾的這個信心熬過了倫敦大轟炸,看到了光明。

 

 

被 拿來當成本書書名的英國首相邱吉爾,黑狗是他對自己憂鬱症的稱呼,邱吉爾曾經率領英軍打敗希特勒,解救了多少納粹政權下的受害者,被視為二次大戰的英雄, 此外,他還拿過多少作家想都不敢想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曾經被選為英國第一偉人,可是,他憂鬱症發作時『絕望如縷不斷』,『他每天都禱告,只求一死』,憂鬱 症像個忠實的黑狗一般跟著他,使他臨老了卻認為自己「一事無成」。

邱吉爾稱憂鬱症為「黑狗」,總是緊跟人不放。他以親身體驗告訴公眾:「要是『黑狗』開始咬你,千萬不要置之不理,要是嚴重的徵像已經持續了數周,而且還有自殺念頭的話,那就該趕快去看醫生。」

 

我還看了維基百科他很厲害耶真是做了很多事情的政治家 哈哈他如果一無所成 那其他人呢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早該去死死算了 但是其實我懂他的意思 他真的是認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所成因為當憂鬱找上你時你滿腦只見的到你失敗的事情而人非聖賢診麼可能沒有失敗而你只專注於那些失敗那麼你當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一無所成

恩下面是從書中節錄出的邱吉爾言論 哈哈 原來他也覺得大家都是蛆耶 哈哈 原來我這麼靠近偉人 我好榮耀 做隻發光發熱的蛆吧

邱吉爾

⊙創造性的想像,並非如佛洛依德所說,只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人性整體的一部份。(p.22)

⊙如果沒有這些缺憾,他可能會快活些,但也可能就沒那麼偉大。(p.4)

⊙因為他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絕望搏鬥,也因此才能夠告訴別人,絕望是可以戰勝的。(p.5)

⊙當憂鬱排山倒海而來....病人非得強迫自己去活動,不讓自己休息或放鬆,如此一來,反而成就了大部分人所無法完成的大事。

這一切都只因為他不能讓自己停下來,一停下來也就完了。(p.6)

⊙年輕時就喜歡冒險...但那絕不是發自內心的,只是一種補償作用,想要證明連自己都沒有把握的勇氣。(p.10)

⊙成年人罹患憂鬱症,有一項顯著的特徵,亦即要依賴外在的資源才能維持內在的自尊。(p.20)

⊙「我的成就極多,但到頭來卻一事無成。」(p.25)

⊙ 回應這種親情的匱乏,他最早發展出來的人格特徵就是野心。...野心是一種強迫性的驅力,是童年缺乏愛的直接產物。....邱吉爾用以鼓舞這個國家之士氣 的,不是來自於理性的判斷,而是一種與現實情況無涉的非理性信念。....這種動力還有另一種根源,深信自己是天命所歸,深信命運所眷顧的人是萬無一失 的。...深信自己「與眾不同」,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就是反映所謂的「嬰兒萬能」(infantile omnipotence)。(p.30)

⊙「我們全都是蛆,只不過我相信,我是一條會發光發熱的蛆。」(p.31)

⊙將父母親「理想化」,這種心態具有某種防衛與保護的作用。年幼的孩子,弱小而無助,如果相信自己確實沒有大人在愛他、支持他、引導他,那將會無法承受的重。(p.36)

⊙(憂鬱症患者不知如何處理自己的敵意)憂鬱症患者如果能夠不斷與邪惡的敵人戰鬥,憂鬱也就傷害不到他了。問題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手往往不夠邪惡,憂鬱症患者內心的敵意反而成了自己的良心之痛。(p.40)

⊙「死亡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大的禮物。」(p.45)

⊙鬥性與憂鬱之間的關係...「一無遮攔的畫布,任誰都看得出,毫無招架之力,只能聽憑暴力稱心快意、齜牙咧嘴,無助地瞪著我。」...這是一種「躁狂性防衛」(manic defense)(p.51)

⊙如果不是那麼自我中心,他的成就可能會少些;如果多些自我節制,他也就不會那樣具魅力了。(p.54)


 

以下引用至維基百科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KGOMCHTDFRSPC (Can)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演說家軍事家作家,曾於1940年1945年出任英國首相,任期內領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聯合美國、對抗德國,取得勝利,並自1951年1955年再度出任英國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早年生活

童年時期的邱吉爾。

作為一個著名貴胄世家的後裔,邱吉爾的完整姓氏為「斯賓塞-邱吉爾」。他的家庭是斯賓塞家族的一個分支,在18世紀晚期時才在姓氏後加入了「邱吉爾」。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強調他們是約翰·邱吉爾,第一代馬博羅公爵的後裔。(參見喬治·斯賓塞,第四代馬爾博羅公爵

邱吉爾在1874年11月30日出生於牛津郡伍德斯托克布倫海姆宮,在父母完婚後的第8個月降臨人世。他的父親倫道夫·邱吉爾勳爵,是約翰·斯賓塞-邱吉爾,第七代馬博羅公爵的三兒子,曾任財政大臣,母親名叫倫道夫·邱吉爾夫人(原名為珍妮·傑洛姆),是美國富豪隆納德·傑洛姆(Leonard Jerome)的千金。邱吉爾還有一個弟弟,約翰·斯卷吉·斯賓塞-邱吉爾

與其他典型的貴族子弟一樣,邱吉爾在7歲時便被送到寄宿學校,並在1888年入讀哈羅公學。邱吉爾在學校十分頑皮、性格叛逆,學業成績除了英文科和歷史科的表現出色外,其他學科並不太好,因此常受老師責罰。不過,他曾是校內劍擊冠軍。

由於父親在政界工作繁重,邱吉爾與父親的關係十分疏淡。雖然他的母親也甚少探望他,但兩人保持頻密的書信來往,因此邱吉爾與母親的關係十分親密。另外,邱吉爾與他的褓姆伊莉莎白·安妮·埃佛勒斯的關係也很要好。

  軍旅生涯

邱吉爾在1892年12月離開了哈羅公學,此後經過了三次入學考試,才於1893年成功考入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邱吉爾在1894年12月自軍校畢業,在130名畢業生中排名20,可謂「名列前茅」。然而政壇上不得志的父親在1895年1月24日逝世。父親死後的一個月,他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加入女皇第四輕騎兵團。

1895年10月,邱吉爾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親身體驗一下西班牙和古巴人民起義的戰爭。由於其父親的關係,邱吉爾被英國情報部門看中,要他負責收集西班牙軍隊所使用的槍彈的情報,此外,《每日紀事報》也聘請他為隨軍記者,為該報發稿。一個月後,歷經了戰火、身懷一枚西班牙紅十字勳章的邱吉爾回到英國;古巴之旅使邱吉爾專情於寫作和嚮往記者忙碌的生活。

1896年,邱吉爾隨部隊調往印度,在南亞他除了熱衷打馬球外,也花不少時間閱讀大量的歷史哲學書籍。一年後印度北方部落發生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邱吉爾得知消息後立即請了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採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他在向兩張報紙所發出的稿件的基礎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1898年該書在英國出版。之後他又相繼出版了自己的小說《薩伏羅拉》和有關英國和蘇丹戰爭的《河上之戰》。

1899年,邱吉爾離開了軍隊,打算投身國會,在政治事業上發展。因此在補選中代表保守黨競選奧爾德姆(Oldham)選區,雖然該區共有兩個議席,但邱吉爾卻在補選的得票數居第三,無緣晉身國會。

落選後,邱吉爾在同年9月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採訪第二次布爾戰爭。在隨英軍士兵行伍途中,被布爾人俘虜(據聞是被日後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擄),被關押在普勒多利亞戰俘營。邱吉爾雖然是隨軍記者,但因攜帶武器並參加戰鬥,布爾人拒絕釋放他。到了12月,邱吉爾大膽地獨自一人越獄成功,在當地一個英國僑民的幫助下逃到了洛倫索-馬貴斯(今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的英國領事館。這一經歷使得他在英國的名聲大噪。

邱吉爾返國後出版兩本有關布爾戰爭的書,名叫《倫敦至萊迪史密斯,途經普勒多利亞之旅》和《伊恩·哈密爾頓的行軍》,分別在1900年5月10月出版。

  晉身下議院

1900年3月,親歷數次戰爭的邱吉爾終於回到英國,通過越獄事件而聞名全國的邱吉爾決定抓住機會,在1900年大選(又名卡其大選)再次代表保守黨參選奧耳丹選區,結果勝出。

邱吉爾雖然當選,卻未出席國會開幕大典,反而周遊英國和美國等地,並成功為自己籌得10,000鎊經費(當時的國會議員並不支薪,邱吉爾的家境也不算富裕)。在美國,他曾會唔馬克·吐溫西奧多·羅斯福等人。

邱吉爾在1901年2月返回英倫,從此展開長達63年的政治生涯。邱吉爾在議會中雖屬保守黨成員,卻抨擊保守黨政府的多項政策,批評政府在英布戰爭中的政策,並堅持反對政府的擴軍計劃。在成功阻擋政府的擴軍提案後,邱吉爾在貿易問題上對政府也有意見:他公開反對自由聯合黨約瑟夫·張伯倫貿易壁壘政策,堅持維持自由貿易原則。由於自由聯合黨是和保守黨合作的,遂使他與保守黨分道揚鑣;1904年他自稱為「獨立的保守黨人」,並最終於1905年1月被保守黨註銷黨籍。4個月後,他加入了自由黨,成為反對黨的成員。雖然邱吉爾改弦易轍,但他仍一直保有奧耳丹的議席,直到1906年大選,才代表自由黨當選曼徹斯特西北部選區的議員。

  早年仕途

自由黨的亨利·坎貝爾-班納文政府在1905年12月上台,邱吉爾獲命為殖民地次官,在任內最重要的成就乃推動南非取得自治地位、解決南非的「中國奴隸」問題,以及繼續提倡自由貿易。1908年阿斯奎斯繼任首相,邱吉爾意外地被任命為貿易委員會主席,正式進入內閣。根據當年法律,新晉內閣者須盡速參與補選,結果邱吉爾失去了曼徹斯特的議席;未久即經由另一次補選在丹地(Dundee)選區勝出。任內推動了工人失業和傷殘者的強制型保險,並擋下海軍增加財政預算,此外,他更與當時的財相戴維·勞合·喬治合作,推出人民預算,使上議院交出大部份權力。

邱吉爾(圓圈者)在1911年1月3日到現場視察錫得尼街之圍

1910年,邱吉爾升任內政大臣,雖然在獄政改革方面有貢獻,但由於面對工人遊行罷工時所採取的強硬態度而備受指責;任內他曾經多次下令軍警鎮壓罷工和遊行活動。最著名的一次行動是發生在1911年1月的「錫得尼街之圍」,當警方獲悉有一夥東歐無政府主義者搶劫了一家珠寶店後,邱吉爾親自抵達現場指揮包圍行動,珠寶店隨後發生火警,邱吉爾不准消防隊救火,迫匪徒在自首或被火燒死之中擇一。一名攝影記者拍下邱吉爾在現場的照片,事件被大肆渲染,保守黨黨魁亞瑟·貝爾福嘲諷邱吉爾道:「他(邱吉爾)和那名攝影師都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置之不顧。我知道這位攝影師正在做什麼,但這位可敬的紳士又在做什麼?」

1911年10月,邱吉爾獲任命為第一海軍大臣, 一開始時他和他的下屬有許多磨擦;邱吉爾要求下屬官員嚴格服從自己的號令,將不從於自己的官員革職,邱吉爾並允許基層官兵發表批評自己長官的言論,雖然在 基層中頗受好評,卻使得直屬海軍大臣的四名海務大臣對邱吉爾心生反感。上任海軍大臣後,邱吉爾一改過去一味要求裁減軍費的作風,大力發展坦克和航空技術, 和堅決守護英國在美索不達米亞石油利益。此外,他決定與德國展開海上軍備競賽、大量製造無畏艦,以確保英國在海軍方面保持領先的優勢。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次年1月,邱吉爾批准了海軍攻取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但是海軍最後無法攻下該海峽,卻付出了巨大代價;英國在戰事之初的優勢盡失,也使得邱吉爾成為保守黨猛烈攻擊的對象。5月,已經決定要與保守黨人共組聯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去邱吉爾的第一海軍大臣職務,改任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備受排擠的邱吉爾決定辭職,但保留下議院議員的身份,趕赴法國西線親與戰爭。

  重返政府

邱吉爾在1916年5月卸任皇家蘇格蘭毛瑟槍團第6營營長,退出戰場,回到議會。適逢阿斯奎斯首相在同年12月請辭,並由勞合·喬治接任。勞合·喬治本想起用邱吉爾,無奈擔心會與保守黨決裂而放棄。到了1917年1月,於1916年6月成立的達達尼爾海峽戰事調查委員會發表報告,將事件的核心問題歸咎於前首相阿斯奎斯和陸軍大臣,而邱吉爾在事件中的責任被認為非關重大,使邱吉爾獲得重返政壇的機會。

1917年7月,勞合·喬治宣布任命邱吉爾為軍需部長。 勞合·喬治原本準備讓邱吉爾擔任更高的職務,但與自由黨合組政府的保守黨人堅決反對而作罷。而即使是任命邱吉爾為軍需大臣也引起了一場大風波,當時的輿論 與保守黨人都強烈的反對,但是在首相的堅持下邱吉爾仍獲任命。邱吉爾在軍需大臣任內推動了多項對今後戰爭有深遠影響的新政策,包括坦克飛機化學毒氣。在邱吉爾的提議下,英國迅速擴大了坦克的生產規模,此外還極力推動飛機在戰爭中的應用,他本人甚至也能駕駛飛機。

1919年11月英國舉行一戰後的首次大選,選後邱吉爾在內閣任陸軍大臣空軍大臣;開始調整英國軍隊的結構,並且主張積極干預俄國內戰。他稱英國應該讓布爾什維克主義「胎死腹中」,將共產黨人稱為「殘暴的大猩猩」。邱吉爾從此以堅定的反共立場而聞名(唯一的例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蘇聯合作抗德)。1921年,邱吉爾轉任殖民地大臣,開始與愛爾蘭新芬黨談判,並簽署《英愛條約》,最終允許愛爾蘭成為英帝國內的一個自治領

 兩戰之間

自由黨在1922年的大選中慘敗,多年的戰爭使得選民變得左傾,原本支持自由黨的選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黨。而邱吉爾也失去了自己在丹地的議席,並只能離開那裡。離開時,他提到自己「沒有官職、沒有議席、沒有政黨、沒有闌尾(他在選前接受割盲腸手術)」。次年,英國再度舉行大選,邱吉爾以自由黨候選人的身份參選,卻在萊斯特(Leicester) 選區中落敗,而工黨則在同年大選獲勝,並籌組了第一屆的工黨政府。邱吉爾意識到自由黨的勢力已經開始衰微,很難再成為政壇上可以與保守黨抗衡的政治力量, 於是逐漸疏遠自由黨,並在數月後以「獨立反社會主義人士」的身份競選倫敦某選區的補選,以43票之差落敗。著名的劇作家蕭伯納在競選期間寫了一封信給邱吉爾,諷刺他的對俄政策,指他自己無法支持一位花了英國人「1億英鎊試圖將俄國的時鐘撥回封建時代」的候選人。

1924年大選,邱吉爾再度參選,今次雖然他以「獨立憲制派人士」的身份候選,但背後其實得到保守黨的支持。最終在埃平選區當選,並在翌年正式重返保守黨。邱吉爾自評道:「任何人都可以轉黨,但轉兩次黨便需要點智慧。」

1924年的大選同時使保守黨重新上台,新首相斯坦利·鮑德溫隨即任命邱吉爾為財政大臣,這是英國內閣中地位僅次於首相的要職,也是邱吉爾父親曾經擔任過的職務。但是邱吉爾本人對財政並非在行;在任內推動了英國重新採用金本位,這一決策後來被著名的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凱恩斯批評,給英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而英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則攀升了12%。金本位制最終在1931年被取消。到1926年英國職工大會因礦工薪資問題宣布全國大罷工,邱吉爾在罷工中採取強硬立場。由於印刷工人也加入到罷工行列中,報紙無法出版,邱吉爾下令由政府發行《英國憲報》,宣傳政府的政策,此外,他在《憲報》也提出,「要麼由國家粉碎大罷工,要麼大罷工來粉碎國家」。然而,邱吉爾在後來憶述,當時的決定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他曾表示,當時的經濟政策實際上皆由在任的英倫銀行行長,孟塔古·諾曼所建議。

1929年5月英國大選,這次選舉中邱吉爾本人險勝,但是在全國,保守黨和自由黨慘敗,拉姆齊·麥克唐納的工黨政府重新執政。他在議會中除了反對政府提出的印度自治方案,又提倡應該與國大黨談判,使他與支持印度自治的保守黨日漸疏遠,而麥克唐納在1931年組織聯合政府的時候也沒有邀請他。這段後來被稱為「困惑歲月」的日子是邱吉爾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他花大部分的時間於寫作上,著作包括已經在連載中的《世界危機》以及《我的早年生活》,還有一本關於祖先第一代馬博羅公爵的傳記。此外他還訪問美國,拜訪美國各界人士和政治領袖。1931年12月,在邱吉爾的第二次美國之行中他遭遇車禍,內臟嚴重出血,幸好治療得當,住院8天後就出院。

1937年,英國爆發了愛德華八世退位危機愛德華八世為 後世推崇為「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浪漫典型,選擇了退位。邱吉爾對此十分敢言,他支持英皇,認為他根本無須退位。邱吉爾的言論使當時的輿論認為,如果邱吉爾 一方獲英皇垂青的話,也許將會委任他為首相,因為當時比邱吉爾更有威望組閣的資深政治家勞合·喬治身處國外,邱吉爾確實有可能成為首相。但此事沒有發生, 而邱吉爾在政治上卻更形孤立。惟此說忽略了西敏制,首相是由政治聯盟或執政黨成員推派而出任,再請英皇授命認可;並非由英皇選擇。

  綏靖政策的反對

一戰後的英國瀰漫著和平主義的氣氛,從政黨領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軍,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戰後將再也不會有一場如此殘酷的戰爭了。邱吉爾是國會中極少數反對裁軍的議員,他警告由於德國在戰後所負擔的賠款過重,所衍生的仇外情緒,將來會演變成破壞《凡爾賽條約》的力量。邱吉爾嚴厲警告,希特勒法西斯獨裁將給歐洲帶來災難,如果不開始阻止,可能導致文明的毀滅。他督促英國應當重整軍備,並鼓勵盟友法國要加強軍事勢力,而不是「裁減你的武器,增加你的義務」,但是多數人都將他的警告視同危言聳聽。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國國會宣布,德國軍隊已經重新佔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對這一明確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英法兩國都未表示強烈的反對,只有邱吉爾警告如此不僅違反條約,而且對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都造成威脅。邱吉爾再次呼籲,英國應該向法國提供軍事協助,以維持歐洲大陸的軍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納粹德國兼并奧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於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日爾曼人的聚居區蘇台德地區的納粹頭子提出自治;7月,英國首相尼維爾·張伯倫派出代表團訪問捷克,討論和平解決蘇台德問題。9月15日,實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親自訪問慕尼黑,與希特勒商討蘇台德問題。會談中,希特勒明確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張伯倫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國首肯的情況下,張伯倫返國後聯同法國總理達拉第指示兩國駐捷克的公使,於9月20日拜會總統貝奈斯,極力遊說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消息後,邱吉爾向倫敦新聞界發表聲明:「這無異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但是情況到9月22日進一步惡化:希特勒提出了具體的時限:捷克政府必須在9月28日下午2時之前決定好,否則德國就將發起進攻;英國的內閣表示無法接受,戰爭一時間似乎近在眼前。

但是到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請英法德意四國領袖到慕尼黑召開會議,一直希望避免戰爭的張伯倫喜出望外,於次日趕到慕尼黑。邱吉爾認識到張伯倫有可能做出讓步,因此想提議,由反對黨人和保守黨中持反對意見的人士發表一個聯合聲明,敦促張伯倫堅持立場,但是無人附議。9月30日,慕尼黑會議結束,英法兩國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簽署《慕尼黑協定》,迫使捷克從10月1日起撤軍,否則戰爭一旦爆發,英法將不支援捷克。張伯倫帶著希特勒一份保證不會有進一步領土要求的聲明回到倫敦,以勝利者的姿態接受歡呼:「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

在議會,只有邱吉爾等少數人還公開抨擊綏靖政策,他直言「我們已經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他的發言引起諸多抗議,但邱吉爾還是在噓聲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講。由於其反對綏靖政策的立場,邱吉爾還曾一度遭到自己選區的保守黨黨部彈劾動議,最終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議席。

1939年3月13日,德國吞併了捷克的剩餘部分,斯洛伐克則在德國的支持下獨立,宣告綏靖政策的失敗。張伯倫3月31日在下院發表演講時保證,如果波蘭被侵略,英國將出面支持波蘭。但5個月後,納粹德國違反承諾,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邱吉爾後來將二戰稱為「非必然的戰爭」,認為這次戰爭原本在開始時就可以輕易制止,但因英國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

 戰時首相

戰時首相邱吉爾,攝於1943年魁北克會議

9月1日早晨,戰爭爆發後的數小時,張伯倫召見邱吉爾,邀請他加入戰時內閣(大戰爆發前不久也獲任命為不管部大臣)。9月3日,邱吉爾被重新任命為第一海軍大臣。由於戰事進展不順利,下院議員們在1940年5月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矛頭指向張伯倫。5月8日,張伯倫內閣僅以81票的多數獲得信任案,但是張伯倫感覺到自己無法繼續執政,因此準備組建聯合政府,並辭去首相職務。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綏靖政策的積極貫徹者哈利法克斯勛爵接任,但由於他是上議院議員而打消了這個念頭。經過三大黨派的磋商,張伯倫最後決定請邱吉爾接任首相,於是張伯倫向英皇喬治六世提出辭呈,並建議由邱吉爾組織聯合內閣。傳統上,新任首相會向前任寫一封表示惋惜的信件,但邱吉爾打破傳統,沒有寫信給張伯倫。

5月10日下午6時,英皇基於共識,召見邱吉爾,請他組閣;一小時後,邱吉爾會見工黨領袖艾德禮,邀請工黨加入內閣並獲得支持。3天後,邱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

Cquote1.svg 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 Cquote2.svg

下議院最終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達了對邱吉爾內閣的支持。

上任後,邱吉爾首先訪問法國,他驚訝地得知法國即將投降,但是他向法國領導人表明,即使法國被打敗了,英國仍將繼續戰鬥。5月26日,邱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的盟軍奇蹟般地撤出33萬多人;政府號召英國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峽對岸的士兵,連海軍部的軍官們也親自加入救援行動。6月4日邱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隨後邱吉爾旋即發表了他在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演說:

Cquote1.svg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 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 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 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 Cquote2.svg

6月13日,邱吉爾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以首相身份訪問法國,他要遊說法國政府繼續作戰,但是很明顯的法國政府已經決定投降。法國的戴高樂將軍在6月17日抵達英國,次日邱吉爾在下院發表了另一篇鼓舞士氣的講話:

Cquote1.svg 讓我們勇敢地承擔義務,這樣如果大英帝國和她的聯邦可以留存千年的話,人們仍然會這麼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Cquote2.svg

8月,不列顛戰役正式打響,英德空軍展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空戰;期間德軍每天平均出動飛機1,000架次,而皇家空軍的飛行員的人數上處於劣勢,一個人每天必須執行3次左右的任務。8月20日邱吉爾在下院讚揚皇家空軍飛行員的英勇表現:「在人類戰爭的領域裡,從來沒有過這麼少的人對這麼多的人作出過這麼大的貢獻。」到了9月7日,德國決定停止空戰,改以轟炸倫敦,這給英國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是不列顛戰役最重要的轉折點。

9月7日11月3日,德軍以每晚平均200架飛機的數量連續57天對倫敦密集轟炸,僅頭兩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這期間邱吉爾幾乎每周都親自到被炸現場視察。雖然邱吉爾不止一次地在被炸毀的廢屋現場下流淚,但依然以鋼鐵般的意志繼續帶領人民戰鬥。9月19日,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延登陸計劃,不列顛計劃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邱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良好的關係,使英國在最關鍵的時刻自美國獲得大量的支援物資。1940年7月,羅斯福不顧國內激烈的反對聲浪,向英國出售包括50萬支步槍、8萬挺機關槍、1億3千萬發子彈、100萬發炮彈等武器彈藥。8月,在邱吉爾的提議下,經兩國艱苦的磋商,以及羅斯福本人對美國國會的遊說,美國最終同意向英國海軍提供50艘驅逐艦,而英國則以租賃的方式將其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交予美國使用。到12月8日, 英國的美元儲備已告枯竭;45億美元中的大部分已經用於訂購所有美國願意提供的武器軍火。於是邱吉爾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坦率地表明英國已缺乏資金,但是依 然希望美國能夠幫助英國:「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戰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產,使得我們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裝備以 防不測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羅斯福收到該信後提出以「租借」的方式將武器彈藥提供給英軍。兩個月後,租借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在羅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演說中,稱「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1945年雅爾達會議上的合照。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宣 戰。當晚邱吉爾就向全國民眾發表講話,稱現在必須與從前的敵人蘇聯合作:「在過去的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那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並不想收回我 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在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對第三帝國作戰的個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任何跟著希特勒走的個 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原本處於中立的美國也參戰,加入盟國一方。邱吉爾相信,勝利已經不可扭轉。12月22日,邱吉爾冒著被德國潛艇襲擊的風險訪問美國;1942年1月1日,邱吉爾代表英國和美國、中國以及蘇聯的代表在《聯合國宣言》草稿上簽字,為戰後的世界做出規劃。之後邱吉爾又出席了魁北克會議雅爾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會議,與羅斯福、史達林等領導人多次會面,商討戰後世界局勢。

戰爭中邱吉爾與史達林的關係是十分特殊的。邱吉爾是著名的反共分子,但是在二戰中卻願意與史達林合作對抗納粹德國。1942年8月邱吉爾親自訪問莫斯科,向史達林保證盟軍很快就會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減輕蘇聯獨自面對德軍的壓力。1944年6月6日,在又拖延了兩年後,盟軍的諾曼第登陸行動終於開始,史達林向邱吉爾表示祝賀,稱這次行動在「戰爭史從來也沒有過足以與之類比的事業」。從此之後盟軍很快就解放了法國,然後開始向德國本土進攻。次年4月,盟軍和蘇聯軍隊在易北河會師,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7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次日邱吉爾向英國人民宣告,英國已經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戰後歲月

戰爭結束後,戰時內閣也必須解散。5月23日邱吉爾辭職,並將大選定於7月5日舉行。原本信心滿滿、認為憑藉邱吉爾在戰爭中的功勞定能順利當選的保守黨,卻在大選中慘敗,邱吉爾本人雖然當選議員,但是保守黨只獲得了197席,而工黨卻贏得393席,得以組閣,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首相。這主要是因為工黨提出的建設福利國家的目標對戰後一貧如洗的英國社會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帶領英國人民走向勝利的邱吉爾卻被拋棄了,他後來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7月26日,邱吉爾正式卸下了首相職務。

邱吉爾是早期的「泛歐洲主義者」之一,對成立共同市場歐盟起了先導作用。此外,他又成功為法國爭取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為常任理事國,以便抗衡蘇聯的勢力。

下台後的邱吉爾開始計劃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錄。同時邱吉爾於1946年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於密蘇里州西敏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而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也是坐上聽眾之一,他說:

Cquote1.svg 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 Cquote2.svg

在當時這篇演講引起很大反響,因為此時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還未破裂。但是今天邱吉爾的鐵幕演說被認為是冷戰開始的標誌。另外,邱吉爾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復德國的實力,共同抵禦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散。

復任首相

1951年的大選中,保守黨擊敗工黨,重奪政權,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任內他與美國維持著「特別關係」,並著手重整戰後的秩序。

然而他的本土事務卻受著一連串的海外危機的陰影所籠罩,而海外危機之發生卻是因為英國戰後國力之衰退所促成的。儘然英國在戰後國力開始衰弱,但邱吉爾仍然視英國為一股重要的國際力量,並經常介入海外危機。

茅茅之亂

主條目:茅茅起義

1951年肯亞人民要求殖民地政府進行土地改革,並讓人民有更大的參政權利,但是這些訴求遭到殖民地政府的拒絕。結果在1952年引發了茅茅之亂。1952年8月17日,肯亞殖民地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英國政府隨即派出軍隊鎮壓,由於動亂一方頑強抵抗,英軍於是加緊剿滅力度,遂使肯亞全國陷入內戰狀態。

1953年,茅茅叛亂份子對忠於英國的基庫尤人(Kikuyu)進行大屠殺,史稱「拉里大屠殺」。邱吉爾遂改以「剿撫並用」,一方面繼續加大軍事行動,一方面又重新展開被艾德禮於1951年終止的和談,但這些和談在他下野後不久又告終止。此外,他又指派將軍喬治·厄爾斯金爵士(Sir George Erskine)開展「鐵砧行動」和「斧頭行動」,分別清滅在內羅畢和市郊的動亂份子。

馬來亞危機

主條目:馬來亞危機

馬來亞,自1948年開始亦出現了反抗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叛亂,一直到邱吉爾上台仍未解決。而邱吉爾亦選擇以軍事途徑解決,與願意和英國站在同一陣線的親政府份子結成聯盟,對抗叛亂份子。此外,他又展開「民心運動」,以及在地方村落興建防禦碉堡,而這些方略日後更為人們在越戰中仿傚。

馬來亞叛亂份子屬於游擊隊性質,以當地部落人士為主,背後更有蘇聯的支持。因此英軍在馬來亞的軍事行動,比起在伊朗和肯亞的軍事行動更得人們的支持。而在危機的高潮時,更一度有超過35,500名英軍駐守馬來亞。至於叛亂份子為軍隊所極力鎮壓後,亦隨之失去了地方民眾的支持。

雖然游擊隊不再受支持,但危機也反映出英國不能再在該區長此管治下去。於是在1953年,邱吉爾政府開始讓新加坡和附近一帶的英國屬土獨立。至於馬來亞,則在邱吉爾1955年下野前的數天首次舉行選舉,一直至1957年艾登首相任內,馬來亞才正式獨立。

晚年

1954年11月30日是邱吉爾80華誕,議會兩院在西敏寺為他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由於年事已高,精神和體力大不如前,邱吉爾以80歲之齡在1955年4月5日辭去首相一職,當他走出唐寧街10號首相府官邸時他吸著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勢向群眾致意,然後就坐上汽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離去。

邱吉爾與其妻子的墓碑,位於巴拉頓(Bladon)聖馬丁教堂。

邱吉爾退任後,首相一職由其副手,時任外相安東尼·艾登接任,艾登早已對首相一職具有野心,更早在1952年迎娶了邱吉爾的姪女。至於邱吉爾本人則在退休後主要居於肯特郡韋斯特咸(Westerham)以南兩公里的查特韋爾大宅(Chartwell House),但仍然保留著下議院議席,至1964年方才正式退休。

晚年的邱吉爾曾多次中風,在1965年1月15日,邱吉爾再次中風,最終在9日後,即1965年1月24日逝世,享年90歲,無獨有偶,他的父親也是在70年前同一天去世的。

英女王的命令下,邱吉爾的靈柩在西敏大堂停靈三日,供民眾弔唁。此後在聖保祿大教堂舉行國葬儀式。這是自1914年以來,首次有非王室成員舉行如此高規格的葬禮,而自他以後,至今亦未曾舉行同等的葬禮。另外,議會也休會三天,以示悼念。

在國葬儀式舉行當日,大約有32萬民眾前來向邱吉爾致敬,超過100個國家的政要出席了喪禮,當中包括了法國總統戴高樂加拿大總理萊斯特·皮爾遜和南羅德西亞總理伊恩·史密斯等等,另外,王室成員亦有出席是次喪禮。而靈柩則由議會議長和3名政黨黨魁,以及國防和海陸空參謀長守護。儀式完結後,邱吉爾的靈柩被送到泰晤士河的一艘遊艇上,鄰近港口所有吊臂一概下垂以示鞠躬。此外,皇家炮兵隊發出19響禮炮致敬,皇家空軍亦派出16架戰機在場飛過。根據邱吉爾生前遺願,由於他先於戴高樂去世,所以靈柩特地由遊艇送到倫敦的滑鐵盧火車站[1],以讓他勿忘當年拿破崙威靈頓公爵敗於滑鐵盧之辱。靈柩稍後由火車送到他的出生地伍德斯托克布倫海姆宮附近的巴拉頓,並安葬於當地聖馬丁教堂的家族墓地。

至於在美國,由於邱吉爾出殯日為1月30日,正好是他的盟友,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忌辰,因此當地的悼念活動由羅斯福的後人所帶領。

家庭

邱吉爾與未婚妻克萊門蒂娜·霍齊爾1908年結婚前合影。

邱吉爾早年曾向女演員埃塞爾·巴里穆爾(Ethel Barrymore)求婚,可是遭到了拒絕。此後邱吉爾在1908年3月的一次晚宴認識了克萊門蒂娜·霍齊爾1885年1977年),兩人旋即在同年9月12日結婚,婚禮假名聞遐邇的聖瑪格麗特教堂舉行。他們兩人共生有5名孩子:

邱吉爾的後人多有從政,例如他的外孫尼古拉·索梅斯和孫子溫斯頓·邱吉爾都是國會議員。

邱吉爾與妻子在1922年購下肯特郡威斯特哈姆(Westerham)以南兩公里的查特韋爾莊園宅第,作為他不在倫敦工作時的別墅。邱吉爾十分喜歡那裡,直到逝世前也常到那裡小住。在那裡除了可以畫畫外,更不時有黑天鵝出沒。

繪畫是邱吉爾平生最大的興趣之一,他一生的作品包括逾570件畫作和兩件雕塑。而皇家戲劇藝術學院更曾向他頒贈證書。在邱吉爾身後,其畫作大多都得到妥善收藏,而且畫作仍然擁有版權

榮譽

1941年至去世為止,邱吉爾一直出任五港總督,該職乃屬名譽性質。同樣在1941年,加拿大總理威廉·萊昂·麥肯齊·金委任邱吉爾為女皇陛下加拿大樞密院的顧問官,使他同時是加拿大和英國樞密院的成員。

1953年,他又獲得另外兩項重要獎項。首先是獲頒贈嘉德勳章,成為爵士;此外他又憑《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取得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指出,「通過兩次世界大戰親身經歷,傳承家族的騎士傳統,以純熟的母語對變動的世界作出敏銳反應……精通歷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類價值的光輝演說」,因此獲得該獎。

邱吉爾在1955年退休的時候,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伉儷特地親臨唐寧街與邱吉爾夫婦共晉晚餐,自他以後,只有哈羅德·威爾遜曾享同樣的殊榮。雖然邱吉爾退任首相,但他則保留議會議席和出任布里斯託大學校監一職至1964年。此外他又在1959年取得下院之父的名銜,以特顯他在下院服務時間最長的資歷。

邱吉爾在1955年卸任首相後,曾獲得晉升為公爵的機會。當時他曾作出細心的考慮,並選擇了以倫敦公爵為封號。但由於其子倫道夫希望繼續在下院發展政治事業,而邱吉爾一旦接受爵位,那他死後倫道夫便會因為繼承公爵爵位自動喪失下議院議員的資格,進入上議院(當時並未有任何讓貴族終身放棄爵位,而保留後代擁有貴族爵位權利的法案),因此邱吉爾最終拒絕接受公爵爵位。而至今為止,亦再沒有平民獲公爵爵位。

以下列出其他較次要的榮譽:

 

溫斯頓·邱吉爾爵士閣下Nobel prize medal.svg
The Rt Hon Sir Winston Churchill
溫斯頓·邱吉爾

任期
1940年5月10日 – 1945年7月27日
前任 內維爾·張伯倫
繼任 克萊門特·艾德禮

任期
1951年10月26日 – 1955年4月7日
前任 克萊門特·艾德禮
繼任 安東尼·艾登爵士

任期
1940年 – 1955年
前任 內維爾·張伯倫
繼任 安東尼·艾登爵士

任期
1924年11月6日 – 1929年6月4日
前任 菲利浦·斯諾登
繼任 菲利浦·斯諾登

出生 1874年11月30日
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布倫海姆宮
逝世 1965年1月24日 (90歲)
英格蘭倫敦海德公園門
政黨 保守黨
自由黨
配偶 克萊門蒂娜·奧格爾維·霍齊爾
(Clementine Ogilvy Hozier)

 

官銜
前任
戴維·勞合·喬治
貿易委員會主席
1908年–1910年
繼任
雪梨·巴克斯頓
前任
赫伯特·格萊斯頓
內務大臣
1910年–1911年
繼任
雷金納德·麥克納
前任
雷金納德·麥克納
第一海軍大臣
1911年–1915年
繼任
亞瑟·貝爾福
前任
埃德溫·塞繆爾·孟塔古
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
1915年
繼任
赫伯特·塞繆爾
前任
克里斯多福·艾迪生
軍需部長
1917年–1919年
繼任
英弗福思勳爵
前任
米爾納子爵
陸軍大臣
1919年–1921年
繼任
拉明·沃辛頓-埃文斯爵士
前任
韋爾勳爵
空軍大臣
1919年–1921年
繼任
弗雷德里克·愛德華·蓋斯特
前任
米爾納子爵
殖民地大臣
1921年–1922年
繼任
德文郡公爵
前任
菲利浦·斯諾登
財政大臣
1924年–1929年
繼任
菲利浦·斯諾登
前任
斯坦厄普伯爵
第一海軍大臣
1939年–1940年
繼任
A·V·亞歷山大
前任
內維爾·張伯倫
下議院領袖
1940年–1942年
繼任
斯塔福·克里普斯爵士
英國首相
1940年–1945年
繼任
艾德禮
前任
國防部長
1940年–1945年
前任
內維爾·張伯倫
英國保守黨黨魁
1940年–1955年
繼任
安東尼·艾登爵士
前任
威林登侯爵
五港總督
1941年–1965年
繼任
羅伯特·孟席斯爵士
前任
艾德禮
反對黨領袖
1945年–1951年
繼任
艾德禮
英國首相
1951年–1955年
繼任
安東尼·艾登爵士
前任
伊曼紐爾·欣韋爾
國防部長
1951年–1952年
繼任
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
前任
大衛·格倫費爾
下院之父
1959年–1964年
繼任
拉博·巴特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