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我是不是病的很重

我一直活在我自己的幻覺裡面

我到底是誰呀

你們真的存在嗎

其實你們都是我幻想中的人對不對

就像美麗境界一樣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我的幻想

包括110鑰匙其實就是我偷的 所以我才找的到 你不安慰我是為我好

我所有的不滿都是我在幻想

其實你不存在 所以

你才會這麼沒有同理心 不安慰我  卻在有壓力的時候要我關心你

是你在幻想還是我在幻想 其實學妹有跟我說要跟我借膠片

這一切都是我忘記了

需要和想要不同

我想要畢業其實不是需要 那他們呢他們想要畢業就是需要

恩.................我病了 你們都是假的

我要去參加康是美瘦身計畫

因為有送茶裡王

http://life.fhl.net/Novels/lifeconsidering/02/index.htm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傳記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電影,由羅素·克洛艾德·哈里斯珍妮佛·康納莉克里斯多夫·普拉瑪保羅·貝特尼所演出。內容是關於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以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數學家約翰·納許。傳記是由西爾維雅·娜薩兒所撰寫,於1998年出版,電影則於2001年上映。

靈感來源

美麗境界》一書是敘述約翰·納許身為數學家的成就以及私人生活的傳記。該書獲得了1998年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傳記類獎項,也在普利茲獎傳記類獎項中被提名,並且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中。該書因為以清新,詳細且平易近人的敘述約翰·納許的數學成就而知名

故事情節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納許罹患精神分裂症的 真實故事,被拍成電影「美麗境界」,電影主軸,多半著墨於納許精神分裂後,在兩個世界中遊走的經過。 因為是以納許本人的心理狀態為敘事角度,因此片子引導觀眾經歷納許以其數字直覺的天份,被邀請涉入軍事、政治的機密,而後納許這涉入政治、軍情的角色終於 被發現,他被跟監、被抓—終於,劇情急轉直下,敘事角度也突發的轉變成納許的妻子與醫生、學校朋友們的心理角度—原來一切都是納許的幻覺妄想,他會被抓, 僅只是因為他病情太嚴重,不得不強迫送進精神病院就醫。

  • 這敘事心理角度的突發轉變,使納許的精神分裂故事很有戲劇張力,幻覺真實兩個世界之間的遊走,也給觀眾很大的震撼。
  • 但是由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所寫的納許傳記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卻更多著墨納許的妻子艾莉西亞的心路歷程。

角色

  • 羅素·克洛 Russell Crowe .....John Nash   
  • 珍妮佛·康納莉 Jennifer Connelly .....Alicia Nash   
  •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Parcher   
  • 克里斯多福·普拉默爾 Christopher Plummer .....Dr. Rosen   
  • 保羅·貝坦尼 Paul Bettany .....Charles   
  • 亞當·戈德堡 Adam Goldberg .....Sol   
  • 喬什·盧卡斯 Josh Lucas .....Hansen

獎項

  • 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配角四項大獎(8個提名)。

學術爭議和批評

第一,納許(Nash)的關於非合作(non-cooperative)博弈論的平衡不動點解(equilibrium/fixpoint)學術證明是非構造性的(non-constructive),就是說納許用角谷靜夫不動點定理(Kakutani fixed point theorem) 證明了平衡不動點解是存在的,但卻不能指出以什麼構造演算法如何去達到這個平衡不動點解。這種非構造性的發現對現實生活里的博弈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知道平衡不動點解存在,在很多情況下達不到並不能解決問題。在數學意義上,納許並沒有超越角谷靜夫不動點定理。

經過《美麗境界》的Sylvia Nasar(書作者)和Ron Howard(電影作者)這樣的主流媒體的介入,角谷靜夫(Kakutani)在這些人的作品裡被完全忽略。有人認為,「納許平衡」(Nash equilibrium)的更合適的名字應該叫作「角谷靜夫—納許博弈論不動點」(Kakutani-Nash game-theoretic fixed point)或「角谷靜夫—納許平衡」(Kakutani-Nash equilibrium),沒有角谷靜夫不動點定理,納許的證明沒有多大學術意義。《美麗境界》完全忽視角谷靜夫之關鍵貢獻的作法有待商榷。

第二,納許的非合作(non-cooperative)博弈論模型僅僅是突破了博弈論中的一個局限。一個更大的局限是,博弈論面對的往往是由幾十億節點的龐大對象構成的社會、經濟等複雜行為,但馮·諾伊曼(Von Neumann)和納許的研究是針對兩三個節點的小規模博弈論(有人稱之為tiny-scale toy case)。

這個假設的不完善處,可能比假設大家都是合作的(cooperative)更嚴重。因為在經濟學裡,一個龐大社會裡的人極不可能全部都是合作的,非合作的情況通常在龐大對象的情形中更普遍,而在兩三個節點的小規模經濟中倒反而影響較小。既然改了合作前提為非合作前提,卻仍然停留在兩三個節點的小規模博弈論中,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陷。

 

電影與傳記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納許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真實故事,被拍成電影「美麗境界」,電影主軸,多半著墨於納許精神分裂後,在兩個世界中遊走的經過。

  因為是以納許本人的心理狀態為敘事角度,因此片子引導觀眾經歷納許以其數字直覺的天份,被邀請涉入軍事、政治的機密,而後納許這涉入政治、軍情的角色終於被發現,他被跟監、被抓——終於,劇情急轉直上,敘事角度也突發的轉變成納許的妻子與醫生、學校朋友們的心理角度——原來一切都是納許的幻覺妄想,他會被抓,僅只是因為他病情太嚴重,不得不強迫送進精神病院就醫。

 這敘事心理角度的突發轉變,使納許的精神分裂故事很有戲劇張力,幻覺與真實兩個世界之間的遊走,也給觀眾很大的震撼。

  但是由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所寫的納許傳記「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卻更多著墨納許的妻子艾莉西亞的心路歷程。

妻子艾莉西亞

  長期陪伴一個精神分裂的天才,對艾莉西亞來說,絕對不是戲劇性的,而是長期奮戰的艱苦過程。成為一個很早就被視為是天才的妻子,她每天得跟這個精神分裂病患相處,她得要在精神疾病診治尚在摸索實驗的階段,選擇一種治療方法,是能讓病情減緩、卻又不傷害納許這個數學天才的思考運作的,她拯救納許之際,得保護她自己以及孩子不被納許傷害,因為納許瘋狂時會打她,此外,她得尋找他們日後的生活費。

  正因為納許是天才,艾莉西亞的決定,往往引發局外人——關心天才、卻不與精神分裂的天才同住的學術圈朋友——的批評。當艾莉西亞決定讓納許住院,納許死也不願意住院,以致於艾莉西亞配合醫院強制他入院,這件事艾莉西亞是受到批評的,或許大家議論他對納許的愛心與耐心都不夠。

   看到關於這部份的描述,我心中是很震驚那些評論者珍惜納許之際,對納許的家人的苛刻。這其實是讓已經長期受苦的人,更加的受苦。這樣苛刻的評論,其實一直發生在我們四周,身為母親、身為妻子,尤其容易承擔一切的咎責,評論者永遠相信,家庭中一切的問題,一定是在家庭中扮演妻子或母親的人身上,她們一定是愛不夠、溫柔不夠、智慧不夠或管教不夠。連面對平凡男女,評論者都會施壓在家庭中的女人身上,更何況納許已被認定為天才?

  納許漫長發病期間,病情時好時壞,他在疾病的妄念中,會認為艾莉西亞要加害於他,因此會出手打她,當他被強制入院,他恨艾莉西亞入骨。

 精神病患因缺乏病識感,加上納許原本思想就異於常人,他需要非常大量的自由空間,他一定是不願意入院的。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的人都知道,當病患不肯就醫、一要入院就痛苦莫名,會讓家人基於不忍,難以下決定,決定強制病患入院,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這就是為什麼新聞事件中時有精神病患因迫害妄想殺死自己家人的事例。

   納許的病當然是早有跡象,但納許向來就是愛作夢、與現實脫節,大家都當成天才原本就異於常人,忽視掉納許很可能有精神疾病,因此他第一次被人正視有病需就醫,是艾莉西亞懷孕之時。那時納許對各種數字與文字的神靈解釋、牽強進政治觀點、宗教觀點,已經達到無法控制的地步,他經常將他的妄想到處發函,告密給學校、政府單位、甚至國際政治單位,校方怕納許敗壞大事,千方百計攔截他由學校郵筒寄出的信件。

  納許病情被控制住,出院以後,納許開始恨艾莉西亞,覺得是她害了他。艾莉西亞這時除了她自己,也還有出生的孩子要保護。絕對可以想見她心力之焦悴。艾莉西亞那段時間能夠好好談的朋友很少,當然一部份原因是基於閒言閒語太多、瞭解她的人太少,另一部份原因是想保護納許。

   最後兩人還是協議離婚,當然,離婚是充滿恨意的納許提的,而艾莉西亞基於當時佛洛伊德學派正強勢左右著精神分析學科,納許被診斷是戀母情結之下對腹中胎兒的嫉妒,導致納許發病;艾莉西亞懷疑是否離開納許,對納許會比較好?因此同意離婚。

 事實上離婚後艾莉西亞一直在納許身邊隨時在支援他,艾莉西亞非常不好受,她單獨撫養孩子,找工作不順,甚至到領失業救濟金度日,而後,她還爆發過憂鬱症必須請精神醫生協助她。但這一切過程,卻更增加艾莉西亞深深瞭解納許出入真實、虛幻世界的痛苦,更有溫柔與愛來協助他。她基於憐憫與忠貞,知道除了她,再也沒有人會收留他,她讓納許跟她同住,給他安全與自由,讓他沒有任何壓力。納許異常行為帶來的困擾,艾莉西亞單獨承受,不多作解釋,也不對納許發怨言。

 普林斯頓的「魅影」    

   納許基於是天才,他受到的援助比其他精神病患要多很多,包括金錢、包括高級醫院與高級病房,當然,最讓人感動的是他被容許在普林斯頓很長期的成為「魅影」。他擁有自己的研究室,他可以自由出入圖書館,師生都知道他瘋了,都怕他,但他終究是擁有一個小小的天地可以玩他的數字遊戲——有些是高等難解的數學習題,更多是神秘天啟般的訊息。

 時間慢慢流逝,師生耳耳相傳之下,大家都知道這個「魅影」的習慣,譬如說,他寫在黑板上的數學題絕對不要擦掉,因為他會哭;譬如說,他會自言自語行為怪異,但他不會傷害人....

 當納許奇蹟式的康復,多半的人都相信,他在普林斯頓近二十年被容許作「魅影」,擁有很重要的治療效果,普林斯頓讓他繼續活在數學天地中,卻擁有人際——儘管是很脫序的,終究還是有師生會善意的跟他打招呼、閒聊幾句。

 納許的康復是緩慢漸進的,康復的徵狀,在於他慢慢回到現實世界的時候越來越多,譬如說,他會突然跟教授朋友說:「我昨天在電視上看到妳女兒。」讓那教授驚異莫名。

 過去在各種文字中尋找數字關係的徵狀慢慢消失,變成越來越像數學的數字學,探討公式與因數分解,雖然仍舊不是系統的研究,卻已不再存有怪異的性質,接下來就是真正的研究了。

 納許日後說,他是在持續的掙扎,排除妄念,對他而言,這意味理性的努力。

   卡波爾曾描述數學家說:「所有的數學家都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他們活在透明無瑕的柏拉圖境界,也生活在變化無常的殘酷現實中,數學家必須穿梭於這兩個世界之間,在透明無瑕的世界中他們是成熟的大人,但在現實世界中他們不過是嬰孩。」

  納許能夠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明《賽局理論》《納許談判解》,是因為他對不斷創新的極度堅持。

   「美麗境界」一書導讀巫和懋說:「創造本身就必須堅持自己的獨特性,數學家的解題與藝術家的創作有極其相似之處,都浸淫於創作的狂歡和失望的痛苦中。擺盪在創作的高峰和低潮之間,將心智運作軌跡加到最大張力的納許,難免也有疾馳脫出軌跡之時。他說他的一些幻想,就和他的數學發現一樣,是以很直覺的方式來到心中,所以他會很認真的對待旁人覺得完全不合理性的想法。」

 永遠的婚約  

  納許瘋狂三十年來,艾莉西亞默默以自身勇氣承擔一切痛苦,她變得難以瞭解、難以接近,因為她不得不在她身邊豎起一道防護,可是也隨著日子流逝,艾莉西亞得到所有人的尊敬。終於在1994年,納許得到諾貝爾經濟獎,三十年來甚至有人以為納許已死,如今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艾莉西亞真的得到了報償。

 

  但是艾莉西亞還在受苦,因為她和納許生的孩子約翰查理,完全遺傳了父親納許的數學天才,也完全遺傳了納許的精神分裂疾病。只是日漸康復的納許,終於能成為艾莉西亞的分擔者。他們早已住在一起,卻仍舊是離婚狀態,對艾莉西亞而言,當年的離婚根本就不具意義,她從頭到尾都忠貞溫柔的以女性神秘的愛與勇氣,守候著納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