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倆聊了一下

今天我為了當時的疑問goole

勿怪我

其時我已經忘記自己要goole什麼了

我隱約只記得

你說我挑你語病來讓你無話可說

並非我說的有理

我本就超愛腦科學

http://www.hsin-yi.org.tw/0123/agenda4_4.asp

 

大腦決策手冊

http://tw.myblog.yahoo.com/jw!oAJCrtSeHwHA8HolHPPweSI-/article?mid=13&prev=14&next=-1

 

報告內容:

 

一、學習正確運用大腦。

 

二、用直覺腦作瞬間決策。

 

三、預測腦幫你迎接挑戰。

 

 心得分享:

 

 本書一開始就強調人不應該只分理性或感性如此簡單的二分法,人是更為複雜的,我們永遠需要學習如何思考,可以依據過去的經驗作為思考方式,不過永遠都需要思考,另外並不是所有決定都是最好的,只是最能接受的。1978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賽門曾比喻:人類的心智猶如一把剪刀,一片刀是大腦;另一片刀則是大腦在運作當下所面對的特定情境。因此若要瞭解人類的大腦需 要同時觀察兩片刀,大腦的運作以及當時情境狀況下的反應,作者期望藉由瞭解新制如何做決定,進而學習如何做更好的決策。

  

第一章:用直覺腦作瞬間決策

 

 作者以美式足球四分衛為例,傳球所有的思考時間是非常短暫,並且在十分混亂的情境,如何快速做決定,往往不是數學或邏輯強的人就可以勝任,很多優秀的四分衛自己也無法確定自己如何下決定,大多只能歸於順著感覺走。

  

人 類優於其他動物最重要在於人類有理性,柏拉圖比喻心至就像兩匹馬拉的雙輪戰車,理智就像馬車夫,負責挽韁繩決定馬匹方向。兩匹馬中其中一匹出身高貴中規中 矩;另一匹血統卑劣,生有粗短牛脖子、獅子鼻、黑皮膚,以及布滿血絲的白眼,喜歡誇口生性下流,兩耳毛髮蓬亂,聾得一蹋糊塗,而且馬鞭家棍棒幾乎都管不住 牠。這匹冥頑不靈的馬代表正是負面具毀滅性的感情,人不斷進行感情跟理性的戰爭。二十世紀佛洛伊德進而提出思辨科學,把人類頭腦分成一系列相衝突的部分。 在頭腦的最中心是「本我」〈id〉是製造粗俗欲望的工廠;在那之上是「自我」〈ego〉 代表意識本身以及理性的腦。自我的職責就在於管理好本我,讓本我的獸性感情以社會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另外佛洛伊德相信大部分精神疾病都緣於無法控制感 情。長期以來人們老是青是情緒腦,把所有過錯都推給我們的感情,但是作者進行腦部研究發現,馬匹與馬車夫其實是互相依存的,沒有感情理智將無法存在。在一 位大腦皮質靠近額葉區摘除腫瘤的病患身上發現,手術後感情似乎比正常人少了許多,對外界無太大的反應,看似理性勝於一切的人卻連小事情常常無法做決定,此 證實人沒有情緒反而無法做決定。

  

解 剖學的發達發現人腦可被視為四個層次堆疊而成,越上層越複雜,最底層部分腦幹,管理最基本的身體功能,負責控制心跳、呼吸及體溫;第二層間腦,調節飢餓、 疼痛與睡眠周期;第三層是製造動物性感情的邊緣系統,是性欲、暴力及衝動行為的源頭。以上三層是人類與其他哺乳類動物共有的。最後一層是額葉皮質,負責理 性、智慧與道德。其他人可能會覺得額葉皮質正是保護我們免受情緒干擾,不過作者卻認為剛好相反,人類其實是最情緒化的動物。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在1890年 出版的教科書心理學原理中,抨擊當時的理性主義,認為衝動對我們不見得會造成壞的影響,認為習慣、本能及情緒正是人腦思考如此有效率的關鍵,並指出人腦有 兩套系統,一套是理性與深思的系統;另一套則是快速、毫不費力的情緒系統,就如美式足球四分衛及美國影集導演都是能利用感覺做出最快速的決定。

 

 

第二章:預測腦幫你迎接挑戰

 

 在非常難以辨識的雷達影像,是飛彈亦或是友機?這樣連決策者都難以解釋的原因,其實是大腦多巴胺分子使他產生恐懼,進而做出預測,多巴胺是1954年麥吉爾大學神經科學家奧爾茲與米爾納在一次老鼠大腦電級植入試驗意外發現,多巴胺是讓大腦產生歡愉的感覺,不過過量的多巴胺也會造成老鼠的死亡,就如人古柯鹼成癮者,也會造成身體的傷害。1970年 代初期劍橋大學神經科學家舒茲在猴腦試驗中發現多巴胺神經元可以做出預測獎賞,多人研究發現大腦中有前扣帶皮質區域負責偵測錯誤,可意識警覺的同時也會將 信號傳遞到下視丘,以調節重要的身體功能,另外也會學習到前車之鑑,其中包含長瘦型紡錘體神經元,只有人類及大猿腦中才有。暈車及精神分裂也與多巴胺系統 有關,精神分裂者無法偵測真正存在的模式,他們的情感已經與現實脫鉤了。

  

多巴胺的獎勵或停止獎勵會使人學習,避免不安或是正確選擇,在賭客中發現,在人瞭解哪疊牌比較容易贏錢之前,情緒已經是先了解哪疊比較容易贏錢。西班牙作家 賽萬提斯格言「提煉自漫長經驗的短句」,點醒人經驗會使人成長,在兩度贏得世界雙陸棋冠軍羅伯提的經驗上,失敗中的學習往往可以讓人進步更多,而物理學家 波耳曾經幫專家下過註解「專家就是一個在很窄的領域,犯過所有可能錯誤的人」,因此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並不假,失敗時不要感到沮喪,反而要瞭解到如何失 敗可以讓人成長更多!在錯誤學習方面,對小孩子的教育更為重要,兩種不同的稱讚「你很聰明」及「你 很努力」比較,會發現被稱讚聰明的小孩反而不敢挑戰自己,選擇保守的學習;被稱讚你很努力的小孩比較勇於挑戰,也比較樂於學習新的事物,因此從錯誤中學習 要避免錯誤所帶來的恐懼影響,反而學習從錯誤中發現問題,對於之後的成長更為有效!

 

 

報告內容:

 

一、別掉入情緒腦的陷阱。

 

二、理性腦能夠化險為夷。

 

 

心得分享:

 

 

第三章:別掉入情緒腦的陷阱

 

 

 

帕金森氏症的病患因失去多巴胺的神經元,大多治療的藥物多屬都巴胺促進劑,然而意外的獎勵會使多巴胺激增三至四倍,因此在使用多巴胺促進劑患者中會發現,吃角子老虎等賭博機器會使他們沉溺,雖然機器設定是只有90%得金錢回退還,也就是說怎麼長期賭下來一定會輸錢,但是多巴胺促進劑使用患者會使他們不可自拔,即使傾家蕩產還是無法停止去賭,因此人還是需要學習如何控制情緒,以避免自己落入谷底!

 

 

 

以 籃球員正處優勢時是否使其投籃命中率提升實驗中,反而發現以為球感好的球員命中率並為如預期提升,反而有時還叫低;相反來說球員手感不順時,命中率反而可 能比平均還高,這其實原因是每次投籃的命中率都一樣,但是情緒感覺會以為自己容易進球,反而失去往常的表現,變得過於自信,反之以為不順手的人反而更為謹 慎,更能增加命中率。人往往對於隨機的事物反而會覺得有機可尋,進而失去客觀讓自己陷入危機。

 

 

 

股票市場最早由經濟學家法瑪在1960年 代初提出是具有一種固定的隨機性質,華爾街就像一台吃角子老虎機台,人們自以為可利用波動預測趨勢,反而更被這種情緒給牽引,讓人無法真正獲利,因此最後 建議想要賺錢,就是選擇低檔的股票,然後耐心的等待,不要老想著可能的狀況,對投資組合不聞不問的人往往比一般活躍投資人高出近10%獲利。

 

 

 

人總是希望能避免損失,但卻容易陷入「框假效應」的盲點,讓人作出冒險的選擇。另外人還有種缺陷心智「迴避損失」,是由1970年 代末期由卡尼曼和特佛斯基提出的,發現賭輸的痛苦程度是賭贏時快樂程度的兩倍,因此損失的陰影會蓋過獲利,也深深影響人的投資理財,以統計來說股票筆債劵 獲利高,但往往人還是選擇債劵此類保證獲利的投資工具,寧可犧牲部分獲利也不願意損失,另外在跌價的股票,人們也往往難以出售,以避免損失的痛苦,這種心 理因素也往往帶領你挺而走險,人們對於壞事的感覺比好事強烈得多!

 

 

 

卡 內基美隆大學神經經濟學家羅文斯坦說:「信用卡的本質,就是讓你腦袋麻醉,讓你無法感受到付錢的痛苦。」也因此讓人越花越多以至於變卡奴,情緒腦會讓人只 看到眼前的享受,忘記未來的高利息,而理性腦會思考未來,選擇以現金付款,研究發現以信用卡付款所付出的金額會比現金付款的高兩倍,另外次級房貸更是夢 魘,讓人買下不符自己能力的房子,最後反被利息壓垮,甚至導致經融風暴,因此人要避免情緒影響判斷!

 

 

 

第四章:理性腦能夠化險為夷

 

 

 

就在一個看似自殺行為的消防隊老手道奇,以火去當烈焰防火牆,卻讓他得以在災難中存活,一切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卻是最為正確也最為理性的,一方面是長久的經驗養成,另外也是因為能冷靜思考如何逃生。大腦的理性中樞在前額葉皮質,1935年葡萄牙神經學家莫尼芝施行了第一樁前額葉白質切除術,使得嚴重的精神病患者確實症狀減輕,也因而獲得194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另外也在品學兼優的女學生因腫瘤壓迫前額葉白質,使得成績一落千丈、染上毒癮,更讓自己得到愛滋病,理性就是壓抑自己的衝動情緒、短期工作記憶力、預先設想的能力、計畫未來的能力。但理性的人不代表沒有情緒,只是比較會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緒。

 

 

1970年代初史丹福心理學家米歇爾針對四歲幼童進行棉花糖試驗,首先幼童都喜歡也想吃棉花糖,但是米歇爾提出在他離開後若幼童沒吃糖等他再回來後就會多給一顆,不過有些孩童等不及直接吃掉;又有些會急著找米歇爾回來就可以吃,但也表示他無法得到第二顆;最後有些小孩能等到滿15分鐘,這些不同表現的孩童對照未來他們的發展,越是能等待的小孩表示越是理性,未來成就也越高;相較無馬上就吃糖的小孩多成為問題青年。過動症是種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現象,2007年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與麥吉爾大學合作的研究小組,就發現過動症患者的腦部缺陷,比正常小孩腦發育較為緩慢,平均他們的前額葉發育比正常小孩晚三年半, 所幸未來到青春期結束皆能發育到完全,偏差行為也在那時消失。前額葉不只是資訊的聚合器,而像交響樂團的指揮,處理一切送來處理的數據,也調節整個大腦的 細胞活動,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工作記憶能把資訊保留在短期儲存區,大腦可在這操縱、分析資訊,然後設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報告內容:

 

一、別讓焦慮腦想太多。

 

二、道德腦天生具有同情心。

 

 

 

心得分享:

 

 

 

第五章:別讓焦慮腦想太多

 

 

 

歌劇天后弗萊明在芝加哥抒情歌劇院演出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一切都看似完美的演出,就在她過度擔心自己表現下,漸漸的要與自己的焦慮奮戰,最後卻落得表演者窒息(失常), 另外就在高爾夫高手范德費原看似冠軍有望之下,卻也在第十八洞一連串失常下,最後幾球他都看似像初學者般,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貝洛克分析這窒息狀況,一 般新手在學習艱難的技術,都會習慣分斷學習,但相反的經驗豐富的高手,一切都像自動反射,若要求分段演練反而會使他們表現不如平常,貝洛克相信這是因為前 額葉皮質開始干涉原本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決定,這部分開始質疑多年苦練所琢磨出的技巧。

 

 

 

就在針對學生進行測驗,知道這考試是重要得評鑑時,與僅僅進行考試不做其他目的時,兩測試結果卻反映出知道目的時黑人的考試成績會較不理想;另外在果醬評選上,若要強調需解釋果醬好壞在哪時,反而無法與單純靠感覺的評選一致;在選擇買房子時,一間郊區的大房與都市的小房,考慮過多的人反而會寧願花較多的通勤時間選擇大房,但研究發現若單向通勤時間超過一小時,這些人的薪水必須要比通勤短的人高出40%,才能獲得相等的生活滿意度,思考將來大空間的好處,卻忽略掉通勤卻是一天當中最不愉快的時間,這也是所謂的加權錯誤。由此可知過度思考反而會弄巧成拙。

 

 

 

給予安慰劑的病患,往往會感覺到有效果,這是因為前額葉的預期效果,反映到大腦其他部位而達到相似效果,另外在買便宜的折價提神飲料,也會因預期便宜的比較 不佳,使得效果也比原價較差,這也是我們的刻板印象便宜沒好貨的觀念造成,我們的理性腦扭曲了真實的感官,因此簡單的購物也顯得非常複雜,在進入大賣場 時,琳瑯滿目的廣告或標價,就開始影響我們的大腦,有時憑感覺購物反而比較容易買到滿意的商品。

 

 

 

若一次接受過多資訊反而會容易分心,另外理性是很耗能量,因此人在飢餓時往往會變得情緒化,大腦也容易陷入心智會計,人的食量會因容器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同樣花費時間去省同樣額度的金額,比較多人會接受花時間買較便宜的物品,這是因為我們會依靠誤導人的捷徑。

 

 

 

若 你在買車時已看到賣家的標價,那些數字就已經很明顯影響你的判斷,這就是所謂定錨效應,最早由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在名為聯合國遊戲中實證,他要求受測 者要約略估計非洲國家在聯合國中所佔的比例,不過在說明數字前要先賭博輪盤中隨機選出一個數字,明顯的隨機數字大的會較數字小的估計比例較高,因此過多的 資訊反而容易誤導大腦判斷,如果兩組投資客,一組常看財經報導,另一組則無,會發現沒看財經報導的投資報酬反而較高,另外現在醫療儀器日漸發達,醫生常常 依賴更多檢查項目來做診斷,但研究發現與之前的較少檢查項目的醫療結果相比,反而效果並不會增加,反而差不多,較多的檢查項目僅增加社會資源的浪費,卻無 法增加醫療品質。

 

 

 

第六章:道德腦天生具有同情心

 

 

 

一個表面正常的好好先生,卻在他家中地下室發現多具男孩屍體,如此喪盡天良的精神變態,這卻只是因為他的大腦少了情緒,一般人看到恐懼的臉孔會感到驚嚇,但精神變態者卻沒有任何感覺!最大的問題似乎出在破損的杏仁體,這部分是負責恐懼跟焦慮這類賢惡的感情,如英國作家柴斯特頓說得好:「瘋子不是喪失理性的人。瘋子是除了理性,什麼都喪失的人。」

 

 

 

人的道德是來自情緒腦,這與一般推想道德是理性的相異,情緒腦決定對錯後,才由理性腦去提出理由,海德特提出一個假設情境,一對兄妹在度假期間,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性關係,雙方都有做避孕措施下,並發掘發生性關係使彼此感情更加融洽。你覺得這對兄妹有錯嗎?人們會提出一個一個理由去解釋這種性關係不對,但當理由不成立時,又會提出另一個理由,如此可看出理性的辯護是強加上去的,海德特把這種論調稱為「道德錯愕」,精神變態的人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情緒腦去告誡他們不要這麼做。

 

 

 

人 類因為群居而慢慢演化出道德觀,有宗教信仰的人認為是上帝發明了道德守則,但從十誡中可看出,最早的道德觀不要傷害他人早已寫入靈長類的腦中,宗教只是那 這些直覺編成法典。不過在戰爭中就需要壓抑人的道德感。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陸軍少將馬歇爾發現真正射擊殺過敵人的士兵不到20%, 因此他改變訓練方式,增加人形靶強化士兵的射擊反射,於是發現之後的戰爭,士兵射擊率大增,這種新式訓練淡化人的道德感,把士兵訓練成殺人機器。道德往往 來自於同情,人會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而這也是形成道德決策的基礎。另當人捐款助人時與自己獲得金錢時的腦部活動相比較,會證明施比受更有福!

 

 

 

自 閉症與腦部發育不良有關,大腦皮質沒有完成正確的連結,一叢鏡像神經元的細胞與自閉症有關的腦部構造之一,可以反映他人的動作,透過模仿來瞭解他人心意, 這是用感情而不是用思考;另外還有一個高度特化的腦部區域梭狀回,用來辨識臉孔,因這兩項的缺乏造成自閉症者社交上的困境,無法詮釋他人的情緒。情緒腦也 可由外在環境影響,受虐兒會使他們關心他的的情緒關閉,使他們也容易變成施暴者,另外在1950年代初心理學家哈洛的猴子實驗,若小猴一出生就離開猴群,由於幼年期的情感被剝奪,因此之後就無法適應群體生活甚至很多有暴力傾向;在另一個實驗,一個是鐵絲媽媽與布媽媽,即使鐵絲媽媽那有食物,但猴寶寶卻每天依偎布媽媽,可見新生兒天生需要依戀需要關愛。

 

報告內容:

 

一、辯論腦愛和自己辯論。

 

二、用腦袋思考自己如何思考。

 

 

 

心得分享:

 

 

 

 

 

第七章:辯論腦愛和自己辯論

 

 

 

人 每天做的決定都是腦內多個辯論所決定的,人在購買東西的時候,依核的多巴胺報償路徑會使人興奮,而腦島和前額葉皮質會相反地產生嫌惡的感覺,每個購物行為 都是這兩部分爭論下的結果,商人會利用亮眼的商品放置在顯眼處以興奮的依核,另利用清倉價或促銷標語以鬆懈人的腦島,使人愉快地購物!概念或是偏見卻能使人做出錯誤的決定,1973年 的以色列及阿拉伯聯軍的贖罪日戰爭,以色列軍情局長齊拉在多方證據都顯示阿拉伯有進軍的舉動,但卻由於他的偏見而差點導致亡國,以色列也因為此事件增加一 個隸屬外交部之情報分析單位研究暨政策規劃中心,負責提供第三意見。較多的意見不見得比較不好,瞭解分析各項意見才會使決定更加正確,因此通用汽車總裁史 隆在一場董事會議中,發現全部人都同意一項決策,但他卻突然宣布休會,讓大家有時間想出不同意見,以確定作出更好的決策。

 

 

 

第八章:用腦袋思考自己如何思考

 

 

 

簡單的事交給理性腦;困難的事交給情緒腦,對於你非常在乎的事物,要思考得少一點,讓自己的感情幫你選擇,最好的決策者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不斷思考自己的決策是否有不同的作法!

 

 

 

現在飛機已是很安全的交通工作,是因為有模擬機艙的發明,讓駕駛可以練習各種突發狀況的反映決策,並藉由從錯誤中學習讓自己做出更佳的決策,另外就是座艙資源管理的決策制定系統的引進,此系統是1970年 代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針對飛行員失誤的大型研究,結論是大多駕駛艙的錯誤歸咎於機長的一意孤行,因此本系統是創造一個自由分享的多元觀點環境,讓機組人 員都可對於機長的決定提出其他意見,這系統也有引進到醫院外科手術中,事實證明如此可提升飛行的安全也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gloss_c.html

Corpus Callosum 胼胝體

大型的軸索的聚集處,連接腦部左右兩個半邊。

 理直氣平

報告內容:

一、選讀本書之起因。

二、賦予品格力。

三、導正學習力。

 

心得分享:

 

相信大家對於 洪蘭 博士這一位知名人士不會太陌生,她在認知神經心理學領域研究多年,翻譯不少關於神經(尤其是大腦)內 在發展與外界環境交互作用的國外新知,以往我們不甚了解的神經行為方面,近幾年因儀器的輔助下,漸漸窺見其面紗下的面貌。人格的形成、為什麼男生與女生的 想法不同、同理心的產生等等,這些有趣的議題也一直勾起我的好奇心。在以往讀過的譯作包括「腦內乾坤」、「大腦的祕密檔案」與「騙子、情人、英雄」,這幾 本書讓我對個性的形成與情緒的產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沒想到在跌跌撞撞、懵懵懂懂的成長過程中塑造出了「我」這個獨特的人格,包含從小一點一滴與其他人互動 經驗的累積與環境的回饋才會產生現在的一言一行。如同電影「蝴蝶效應」一般,若過去某些事件發生改變,那麼就會是另一個不同的結果了呢?想想如此不是很奇妙嗎?這也是為什麼會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希望能從神經學的看法切入,教養與教育該需要什麼樣的改變。

 

第一篇:品格力

 

在 本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是「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過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說話,也甚少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或事情的原委,也忽略了教孩子做人處事、進退 應對應有的禮節。文章中舉出一個例子,一位教授的助理在接電話時,說話的方式已冒犯對方卻不自覺。原來因家境好,所有事情都由別人代勞,他也從未替別人接 過電話,所以不知道這方面的禮儀。但人是社會動物,與人相處不能不懂基本的生活禮儀。所以父母要趁現在花時間跟孩子相處、說道理,有任何得機會都要儘量 教。小至接聽電話、對人的招呼應對等等,看似瑣碎的事,有沒有「家教」從這些點即能一窺究竟。另一文章「受教育越多同理心消失得越快」讓我深有所感,因為 週遭生活中看到某些人的舉動,心中產生不少疑惑,怎麼會做出一些無法將心比心的事來呢?小事如在捷運上的不讓座,大至不時仍可見虐待犬貓的新聞。而文中嚴重的兩起案例皆是學生的惡作劇而釀成的悲劇,只因想惡作劇一下的念頭,便將針、剪刀豎在座位上。讓我們不禁疑惑,已是十四、十六歲的學生怎會不知道針扎會痛、剪刀是利器呢? 經 由神經學的發現,孩童一出生大腦就有鏡像神經元,是與生俱來的。它能讓我們具同理心,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想,感受他人的心情。所以當一隻小猴子受苦,別的小 猴子看到了會跑過去拍撫安慰。反而在我們成長過程階段,孩子周遭所體驗,也就是感受到他人的同理心對待的經驗越來越少。當鏡像神經元受到的刺激越來越少, 同理心也消失越快,曾幾何時,捉弄與欺負別人,看到讓他人受苦的情形反而幸災樂禍了啊!

 

第二篇:學習力

 

本 篇其中文章「怎麼罰 學問大」讓我有一番更多面的省思。因一位國二生沒有寫作業而被老師處罰請全班同學吃糖,但學生沒有錢又不敢跟家裡講,便去超商偷竊而逮到上了新聞報導。因 為孩子還不會賺錢,罰請吃糖卻罰到了父母親的血汗錢,或如同這例子而犯下了另一件錯事。自不准體罰後,如何處罰是個需要老師、家長與社會三方努力的課題。 老師需要知道有效的處罰方式,父母需要反省管教是否得當(為何孩子有事不敢跟家裡講),社會需要反省是否有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觀念(偷竊的嚴重性與不可僥倖)。還有中國人有個只重視結果的壞習慣,完全地忽視過程,「成績單:一 則杯葛分數的故事」一文便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讓所有的老師與父母了解以舊式想法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學習跟神經迴路連結與其強化有關係,是需要練習 與時間的累積,我們的學習曲線是波浪狀,學習一段時間累積後才能上升下一個階段,再學一陣子,又上升一個階段。加上每個人的學習速度不同,急不來的。有些 學童只是需要多一點的時間理解,並不是學不會!我們要改變對孩子學習的迷思,要不然只是徒増彼此的挫折感罷了。


報告內容:

一、競爭力的扭曲。

二、神奇的腦。

 

心得分享:

 

第三篇:競爭力

 

本篇其中一文章「標準答案: 扼 殺創造力的元兇」與另一文章「不要截長補短」,是反駁成績名次和明星學校的迷思。藉由一位報紙上讀者投書的例子,他回想在求學與接受教育的路程裡,漸漸捨 棄了自己的想法,學會熟記標準答案,所以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本身具有的創造力、自我思考的能力卻在長大成人後喪失了,相信台灣每個人都有類似的親身經 歷。從神經學的觀點,創造力是兩個不相干的神經迴路碰在一起,活化另一個第三個迴路。因此,需要繁密的神經網絡,才有可能將不相干的神經迴路拉在一起,也 就是我們所謂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標準答案是一個固定不變,框住我們想法的答案,它只能激活固定的神經路線,長久使用之下,其餘用不到的神經連接便被 削減。試想喪失了創造力與自我思考能力的社會、國家如何有競爭力與他國一爭高下呢?另一個需要打破迷思的觀念是:將 來孩子是靠他的長處吃飯,不是短處。不需截長補短,要求樣樣科目完美,而是要有某一項優秀的才能能夠跟別人競爭。文中舉出替 歐巴馬 夫人設計晚禮服的吳季剛與比爾蓋茲父親對於他大女兒會計長才的栽培,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生活舉止多觀察,就會看到他的性向。以鼓勵與安排機會讓孩 子表現,正相回饋循環下培養出興趣與長才,一旦你是當中領域做得最出色的,不難闖出一片天。

 

第四篇:神奇的腦

 

以 神經學界發現的成果讓我們了解腦的成長發育,而腦的成長發育就是塑造孩子的元件。這些學術的新知為我們開啟另外一扇窗,不再是硬梆梆的、不相干的冷門之 事,其實它更可以延伸至孩子教養的面向。文章「強烈影像的殺傷力」便舉一例因學校播放地獄恐怖影像而造成孩童心靈的傷害,甚而產生情緒創傷的症狀(做惡夢、不敢單獨睡覺或夜裡上廁所)。 或許有人認為沒有親自嘗試體驗,所以無傷大雅,但我們忽略孩子想像力豐富,有時想像的恐懼可能比實際更強烈,並深深烙硬在心底。強烈的情緒一次就足以造成 永久傷害。如同作者舉自身的例子,因為小時候看到媽媽的縫紉機上一本有可怕殭屍的小說封面,連帶對縫紉機也有恐懼、排斥感,始終學不會使用縫紉機。除此之 外,也讓我想到應該不少人都有的經驗,小時後因為看了恐怖片或外星人侵略地球的影集,反而晚上疑神疑鬼、害怕地不敢闔眼,有人自此養成了開小燈睡覺的習慣 呢。有這些這些前例,了解兒童的情緒與大腦發展有很大的關係,日 後 老師們教學上更需要小心留意,因為傷害不因無心之過而減少啊。

 

另一篇內容「長期受虐會改變大腦結構」,當中例子更令人痛心、更駭人聽聞 。近幾年不斷發生數件親人痛下毒手的虐童案件,讓我們不禁納悶為何對無辜的孩子如此狠心? 藉由對出生小猴子行為的觀察,我們發現安全感才是牠們最需要的,而非奶水(飽足感),在不正常撫育環境下長大的小猴,實驗者發現牠們會將親生孩子虐待致死,使用手法之殘忍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所以當父母情緒喜怒無常時,造成孩子無所適從。而長期的施虐下改變了大腦的結構,受虐兒的胼胝體(連接兩側左右大腦)較 正常孩童來的小,小腦皮質的血流量也少,使他們情緒不穩定,易因小事大發脾氣。當小時後的受虐兒長大後反而變成施虐者,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便如此形成,可 見後天環境的潛移默化、大人負面的言行比基因的影響更巨大,不可輕忽。如同流水,亦可載舟也可覆舟。情緒也非一昧是不好的,例如當我們面對無法掌握的事件 時,我們會先產生焦慮,但當痛苦事件的結果是愉快的經驗時,我們常常會忘卻前面痛苦的經歷。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些大腦的特性後,下次遇到不確定性的焦慮時, 不妨腦海想著自己喜歡的歌曲、想些愉快的經驗、喜歡的食物,這些期待、愉悅的念頭會激發大腦釋放多巴胺,多巴胺與正向情緒有關,以減輕我們的恐懼與不安。

 

報告內容:

 

一、溝通力的重要性。

 

二、強化生命力。

 

 

 

心得分享:

 

 

 

第五篇:溝通力

 

 

 

現 今快速、大量網路資訊時代中,不難看到每年新聞報導入學考試,有不少學生的作文中出現大量的錯別字、錯誤使用成語或無法理解題意等。人與人相處必須溝通, 講話不得體或不會看時機、場合說話都會得罪他人。尤其快速的二十一世紀社會、職場上,口語的表達能力是越來越重要,詞不達意、沒有邏輯性的話語不但讓你的 競爭力大打折扣,也沒有人再有閒暇心思揣摩你的句子背後的意思。而且閱讀與溝通息息相關,本章節裡好幾篇的內容,例如:「訓練口語能力從閱讀著手」、「作文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多讀書才寫得出好文章」及「作文的基本功」都不斷提到這個觀念。所謂熟能生巧便是經由多次的練習,把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結搭成一個網絡,彼此連接緊密了,就如同一串粽子,只要抓起某一條線,其餘的部分也能順暢的提起~ 閱讀也是教育的基石,放眼天下,推廣閱讀也是全球性的,正因為知識是認知的根本,若我們不知道那東西是什麼,怎能意識到我們所看的事物呢?例 如我們不認識某個字,在文章裡它會被大腦所忽略,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字的出現,也就看不見它了。也是大家誤認、看錯或常記不得不懂的字詞之原因了。除此之 外,具備以上基礎後還需一項技巧來畫龍點睛談話的藝術。如同第一篇章所提及的,是需要父母教導的。 洪蘭 博士也舉出了一位瑞典教授的做法,在與其他人談話時讓孩子也加入其中,孩子因為成為參與其中的一份子,覺得被人注意也不會因無聊而吵鬧。父母再找個孩子可 以回答的題目讓他發揮,把他當大人看待,孩子們會覺得很有面子,也容易乖乖坐著聽大人說話了。這是一個教孩童談話藝術的好時機,因為這個對話中是輪流的, 有專心傾聽與發言的互動,而不是一人的獨腳戲。讓孩子在公共場合練習應有的態度與行為,讓他感受到被尊重。尊重他,孩子就會為了這份尊重而自我約束、自重 自愛。家庭親子間的溝通更是不能忘記,孩子還小時喜歡黏著父母,不趁這時多多與他互動,待孩子長大離家求學或工作,有自己的朋友圈與生活時,許多父母才突 然驚覺自己不僅與孩子像陌生人一樣,也不懂該如何跟孩子開口聊天。

 

 

 

第六篇:生命力

 

 

珍 惜所擁有的,能夠幫助別人時也代表自己比別人強,對自己有肯定與滿意,自然就產生了快樂。作者也不斷苦口婆心地勸導父母,趁在孩子的心還很柔軟的時候,別 錯過接觸不同的人、事、物的機會。體驗不同的生活,不斷活化鏡像神經元便自然有同理心的表現。沒有接觸就不會有感動,主動與被動之間的一念之差,在神經連 接的密度上就有了顯著的差異。當孩童看到比自己還窮苦生活的人,例如偏遠地區小朋友將短鉛筆綁在樹枝桿上繼續使用時,心中有體悟便能主動惜物了。這是發自 內在的改變,因種種的體驗促使神經彼此連接,形成迴路、變成他的思想與人格。另一篇文章「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快樂」,一則例子是父母過於把所有重心放在孩 子身上,父母怕孩子學壞,限制孩子、監督孩子的行動,犧牲了自我的空間。親人相處時間最久,父母的緊張不安的情緒會直接地影響孩子的心情,導致孩子負擔過 重、喘不過氣來。給彼此一些空間與尊重是用任何一種人際關係的相處。

 

報告內容:

 

一、辯論腦愛和自己辯論。

 

二、用腦袋思考自己如何思考。

 

 

 

心得分享:

 

 

 

 

 

第七章:辯論腦愛和自己辯論

 

 

 

人 每天做的決定都是腦內多個辯論所決定的,人在購買東西的時候,依核的多巴胺報償路徑會使人興奮,而腦島和前額葉皮質會相反地產生嫌惡的感覺,每個購物行為 都是這兩部分爭論下的結果,商人會利用亮眼的商品放置在顯眼處以興奮的依核,另利用清倉價或促銷標語以鬆懈人的腦島,使人愉快地購物!概念或是偏見卻能使人做出錯誤的決定,1973年 的以色列及阿拉伯聯軍的贖罪日戰爭,以色列軍情局長齊拉在多方證據都顯示阿拉伯有進軍的舉動,但卻由於他的偏見而差點導致亡國,以色列也因為此事件增加一 個隸屬外交部之情報分析單位研究暨政策規劃中心,負責提供第三意見。較多的意見不見得比較不好,瞭解分析各項意見才會使決定更加正確,因此通用汽車總裁史 隆在一場董事會議中,發現全部人都同意一項決策,但他卻突然宣布休會,讓大家有時間想出不同意見,以確定作出更好的決策。

 

 

 

第八章:用腦袋思考自己如何思考

 

 

 

簡單的事交給理性腦;困難的事交給情緒腦,對於你非常在乎的事物,要思考得少一點,讓自己的感情幫你選擇,最好的決策者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不斷思考自己的決策是否有不同的作法!

 

 

 

現在飛機已是很安全的交通工作,是因為有模擬機艙的發明,讓駕駛可以練習各種突發狀況的反映決策,並藉由從錯誤中學習讓自己做出更佳的決策,另外就是座艙資源管理的決策制定系統的引進,此系統是1970年 代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針對飛行員失誤的大型研究,結論是大多駕駛艙的錯誤歸咎於機長的一意孤行,因此本系統是創造一個自由分享的多元觀點環境,讓機組人 員都可對於機長的決定提出其他意見,這系統也有引進到醫院外科手術中,事實證明如此可提升飛行的安全也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