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不是故意放著食記不完成

我不是故意要放舊文章

而是有想法就想先寫 以免忘記

今天去看醫生結果他說他現在沒辦法開藥

因為有管制藥所以不能開

我3月4號要再去一次門診

他幫我預約了星期五的門診寫了條子給星期五的醫生

請他幫我開藥其實我真不想換醫生

可是我又想3月7日準時去新竹 真煩

沒看成醫生所以我和胖去了演武館

20110301(001).jpg 20110301(002).jpg 20110301(003).jpg 20110301(004).jpg 20110301(005).jpg 20110301.jpg

中午去吃小順風

小順風同棟鄰居有一隻哈士奇

以前macoto還沒去當小天使前我就覺得他有點像macoto現在看到他更像(心裡有鬼)

雖然他是公的叫哈雷 我好想macoto

 

我收集了一些人士的文章

 

評《虎媽戰歌》(三之一)

http://blog.ylib.com/sunflower/Archives/2011/01/21/17435

我想以一系列的三篇文章,討論最近紅極一時的《虎媽戰歌》這本書。我的第一篇文章(也就是這一篇)集中於討論美國《時代》雜誌 (Time magazine) 網路版於一月二十日刊出的〈虎媽的咆嘯〉(The Roar of the Tiger Mom) 一文,作者安妮‧墨菲‧保羅 (Annie Murphy Paul) 是一位新聞記者、作家和編輯。

(作者註:我的第二篇文章將討論《時代》雜誌於一月二十日所刊出的另外兩篇文章:〈咆嘯的老虎,急切的直昇機〉(Roaring Tigers, Anxious Choppers),作者南西‧吉布斯 (Nancy Gibbs) 是一位作家、評論家和編輯;以及〈虎女〉(Tiger Daughter),作者比爾‧鮑威爾 (Bill Powell) 是一位居住在上海的美國人,妻子則是上海人,育有一女。我的第三篇文章將討論關於《虎媽戰歌》的一些華文媒體現象。)

在 〈虎媽的咆嘯〉一文中,作者針對《虎媽戰歌》一書在美國引起的巨大騷動進行了省思。作者指出,儘管蔡美兒出生成長於美國,她對於所謂「傳統華人教養方式」 的引用正好擊中了美國民眾心理上的一個痛點,也就是「恐懼於失去相對於中國和其他崛起國家的優勢,以及擔憂自己是否妥善地為子女準備好面對全球性經濟」。 作者又說,當蔡美兒在書中暗示「虎媽」的育兒目標在於讓這些小老虎們長大之後有能力征服世界的時候,所謂「意志薄弱」和「寵溺十足」的美國孩子們卻在成長 過程中缺乏在激烈的全球市場中競爭的才能。

〈虎 媽的咆嘯〉的作者指出,蔡美兒以她像剃刀一樣鋒利的筆,迫使整個美國的父母們開始自問:我們是她書中所說的那些輸家嗎?作者引用數據指出,美國在二零一零 年七月至九月的經濟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二點六,而中國在過去幾年以來的經濟成長率卻都在百分之十以上。作者同時引用了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 評估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or PISA) 結 果,指出:在參與評估的全球六十五個國家的十五歲高中生之間,美國高中生的平均成績只名列第十七名,其中在閱讀方面為第十七名,在科學方面為第二十三名, 在數學方面為第三十一名。相對之下,來自中國上海市的高中生雖然只是第一次參與這個評估計畫,在閱讀、科學和數學方面卻都在六十五個國家之間名列第一。

〈虎 媽的咆嘯〉的作者指出,針對以上的評估結果,教育專家的解釋很簡單:「比較起美國學生,中國學生更用功,更專注,用功的時間也更長。」作者又指出,儘管上 海精英學校的學生成績不能夠代表整個中國,僅僅以評估成績而言,此一象徵性的成就還是驚人的。作者隨即引用美國歐巴馬總統針對美國教育系統於二零一零年十 二月的評論,也就是當今的美國已經面臨了一個「史潑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這是一個令美國人不得不感到謙虛的時刻,他們發現在某一個美國已經習慣於領先群雄的競賽中,另一個國家早已經遠遠超前了。(作者註:「史潑尼克一號」(Sputnik 1) 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置入地球軌道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由前蘇聯於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成功發射,因此引起美國的急起直追,以及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

〈虎 媽的咆嘯〉的作者指出,最令蔡美兒的批評者感到驚訝的,是她的育兒策略在許多方面都有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上的證據支持。作者引用蔡美兒的文字,指出美國父母 太過於保護孩子們不受到困難和壓力的影響,而華人父母們卻崇尚堅忍而非脆弱,因此而有不同的教養方式。作者同時引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雜誌的編輯哈拉‧艾斯托弗‧馬蘭諾 (Hara Estroff Marano) 於二零零八年出版的《沒用的民族》(A Nation of Wimps) 一書指出:「研究顯示,被保護著不經歷任何困難處境的孩子,無法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主宰經驗』(mastery experiences)。擁有這種經驗的孩子比較樂觀而擅於決策,他們學到了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達成目標。」馬蘭諾進一步指出,從來不需要測試一己能力的孩子將會成長為「感情脆弱」的青少年,容易發展焦慮和沮喪的心理。

〈虎媽的咆嘯〉的作者指出,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一書中所批評的另一種美式育兒方式是「給予子女太多的讚美,即使是像隨手塗鴉或揮舞樹枝一類的簡單事情」。西方父母經常稱讚自己的孩子「有才華」或「有天分」,亞洲父母卻強調勤奮努力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心理學系教授卡洛‧德威克 (Carol Dweck) 針 對數百位青少年所做的一項研究,在他們順利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智商測驗之後,稱讚其中一半青少年「你一定很聰明」,另一半青少年則稱許為「你一定下過相當大 的苦功」。研究顯示,被稱讚為「聰明」的青少年傾向於拒絕面對新的挑戰的機會,儘管這些挑戰可以讓他們學到新的經驗,「他們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他們能力不 足、或是挑戰他們的天賦的事」。相對之下,被稱讚為「下過苦功」的青少年之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熱切地想面對新的、艱難的挑戰。

〈虎媽的咆嘯〉的作者指出,蔡美兒的「虎媽」和西方父母之間的第三點不同,在於她願意下苦功來磨鍊自己的孩子。作者引用蔡美兒的話:「堅決地練習、練習、再練習,是達到優異的關鍵;機械性的重覆在美國是普遍被低估的。」作者進一步引用維吉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Virginia) 心理學系教授丹尼爾‧威靈翰 (Daniel Williagham) 針 對這一點的支持:「不經過大量練習而想熟練於一項牽涉到腦力的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你一再重覆同樣的工作,其最終將成為自動反應。你的腦部運作會 產生改變,讓你可以在不經思考的狀況下完成這項工作。」作者引用威靈翰的研究指出,一旦這種腦部運作的改變產生,腦部會自動調節以適應更高層次的運作,例 如詮釋文學作品而不只是單純理解,或是探索音樂的情感意境而不只是單純的彈奏。實驗對象在重覆一系列動作時進行的腦波檢驗顯示,大腦的一部分在重覆動作的 時候的時候會減弱其主動性,因此能讓大腦關於思考和反省的部分活躍運作。

針 對《虎媽戰歌》一書中提到的幾場母女之間的嚴重衝突,〈虎媽的咆嘯〉的作者在一次訪問中詢問了蔡美兒在各界讀者嚴厲批評之下的回應。第一場衝突的起因是蔡 美兒嚴苛地逼迫女兒練習一首高難度的鋼琴曲,甚至因此而和丈夫起口角,女兒被逼到最後突然度過難關,發現當初以為艱困的彈奏技巧竟然如此容易,因此而極為 自豪,又驚又喜,欲罷不能。作者轉述蔡美兒的話,指出孩子們必須學到自己的潛力究竟有多大,這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這聽起來好像很嚴苛,但是孩子們真的 不應該挑捷徑走。如果孩子們成功地完成了當初連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則就算這種成功的經驗只發生過一次,這個教訓也將會一輩子存留在孩子心 裡。」蔡美兒又說,女兒最近在學校的一次數學考試期間不知道如何作答,腦中卻突然聽見母親令人惱怒的聲音:「繼續思考!我知道妳能答得出來的!」就這樣, 答案果然湧現心頭。

各 界讀者同時批評了蔡美兒不應該批評女兒是「垃圾」。針對這一點,〈虎媽的咆嘯〉的作者引述蔡美兒的回答,指出:「有些事情是我曾經做過、事後卻深切後悔、 也希望自己能夠回頭去改變一切的,這件事就是其中之一。」儘管如此,蔡美兒強調她自己的父親當年也因為她不尊重父母而嚴苛地辱罵過她,她的反應是「我知道 父親對我的期許很高,認為我的行為應該更好」。作者指出,蔡美兒的父母親如今已經是七十高齡,她說自己對他們充滿了愛與尊敬。蔡美兒說:「我們是一個很親 密的家庭,三代都是這樣,我認為這是因為我父母親對我很嚴厲,我也對自己的孩子很嚴厲。」

至 於蔡美兒的女兒有一次做了一張生日卡片給她,她卻毫不留情地將之丟棄,並且斥責女兒不夠用心,因此引起了各界讀者的憤怒;〈虎媽的咆嘯〉的作者指出,蔡美 兒在這一場衝突之後從未改變過自己的心意。作者引述蔡美兒的話:「孩子們自己知道『對一件事情用心』和『隨隨便便做完了事』的差別。她們知道我珍惜她們用 心畫過的每一張圖和用心寫成的每一首詩。」

最 後,〈虎媽的咆嘯〉的作者指出,蔡美兒有著極為強烈的母性自信,對於自己身為母親所做過的所有抉擇從來不曾懷疑過。正是這一點,引起了各界讀者或憤怒、或 驚異的廣大迴響,無數讀者透過電子郵件對她進行指控和威脅,她卻也收到許多充滿自省和對她表示感謝的信件。針對這一點,作者引用蔡美兒的回應:「許多人在 給我的信中提到,他們希望自己的父母當初能夠逼迫過他們;他們認為自己在過去的人生中應該可以做到更多。另外有些人說,在讀了我的書之後,他們終於能夠了 解自己的父母,以及他們當初為什麼會有某些行為。有一個人說他給自己的母親送了一束花和一張謝卡,母親打了電話給他,在電話中喜極而泣。」

〈虎 媽的咆嘯〉的作者在文章結語中強調,蔡美兒的《虎媽戰歌》這本書是一部回憶錄,不是育兒經。蔡美兒也在書中強調,不一定只有華人母親們會採取這種教養方 式,她自己就知道許多來自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和迦納的父母們也採取類似的育兒策略。作者強調,「虎媽」的教養方式不是一個種族傾向,而是一種哲 學:期待孩子們能夠全力以赴,而不輕易妥協。

〈虎 媽的咆嘯〉的作者同時強調,蔡美兒的《虎媽戰歌》為美國讀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反省自己過去趾高氣昂的優越態度,相信美國永遠都是最強的。 的確,在前蘇聯於一九五七年順利發射「史潑尼克一號」人造衛星之後,美國立刻急起直追,國會在一年之內通過了國防教育法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為改進全國教育系統而投資上千萬美元。五年之後,美國太空人進入了地球軌道。十年之後,美國人登上月球。

〈虎媽的咆嘯〉的作者結語:「我們可以糾纏於蔡美兒《虎媽戰歌》一書中的煽動性細節(她真的威脅要燒掉女兒的絨毛玩具嗎?),然而我們也可以引用她的整體觀點來做為激勵我們全力向前的動機,就像美國人過去曾經做到的那樣。」

我在一月二十一日發表的〈評《虎媽戰歌》(三之一)〉一文中,引用了《時代》雜誌 (Time magazine) 網路版於一月二十日刊登的〈虎媽的咆嘯〉(The Roar of the Tiger Mom) 一文,作者是安妮‧墨菲‧保羅 (Annie Murphy Paul)。這篇文章討論了《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這本書給予美國讀者的各種省思。(作者註:至一月二十二日為止,這篇文章的題目已經被改成〈虎媽:嚴苛的育兒方式真的是答案嗎?〉(Tiger Moms: Is Tough Parenting Really the Answer?))

在〈評《虎媽戰歌》〉一系列三篇文章的第二篇(也就是這篇文章)裡,我想繼續討論《時代雜誌》網路版於一月二十日刊登的另外兩篇文章:〈咆嘯的老虎,急切的直昇機〉(Roaring Tigers, Anxious Choppers),作者南西‧吉布斯 (Nancy Gibbs) 是一位作家、評論家和編輯;以及〈虎女〉(Tiger Daughter),作者比爾‧鮑威爾 (Bill Powell) 是一位居住在上海的美國人,妻子則是上海人,育有一女。

〈虎 媽的咆嘯〉一文在評論《虎媽戰歌》之餘,對美國教育系統和多數美國父母的育兒方式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以及捍衛)。作者首先指出,即便是中國的父母和教育 工作者也不一定會以蔡美兒的育兒方式為模範,這是因為受過教育和生活在大都會的中國父母多半希望放棄嚴格傳統的教育模式,轉而向較為放鬆的美式教育模式學 習。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逐漸對奠基於枯燥重複和填鴨記憶的公立教育系統感到失望,轉而向西方社會尋求靈感,因為他們深知中國必須培育出更多具有創造、 創新能力的畢業生,才能為他們希望發展的尖端經濟提供動力」。

〈虎媽的咆嘯〉一文進一步指出,不管每一種教育系統的立足點為何,總有另外一種教育系統看起來更吸引人。作者引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雜誌的編輯哈拉‧艾斯托弗‧馬蘭諾 (Hara Estroff Marano) 的 話,指出:「在最好的情況下,美式育兒策略結合了具有野心的期盼和充滿關愛的環境,對孩子們個人差異的尊重,以及在父母角色和行為雙方面的彈性。」父母可 以在家裡建立高標準並要求孩子們遵行,卻不必訴諸於《虎媽戰歌》一書提到的許多極端嚴苛的手段。作者進一步強調:西方父母在提倡學習方面也有各種高效率的 策略,例如讓孩子自由地透過玩樂而學習,這是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一書中從未提到的。作者指出:儘管美國經濟近年來表現不佳,其並沒有崩潰;美國的中學教 育系統也許充滿危機,但是其高等教育卻是全世界(特別是中國)矚目欽羨的對象。

針對這個結論,〈咆嘯的老虎,急切的直升機〉一文做了很好的補充。作者開宗明義便幽默地指出,《虎媽戰歌》裡強悍嚴苛的「虎媽」只不過是所謂「極端父母」(Extreme Parent) 這個品種之內的一個分支,相對於美式的「直昇機父母」(Parens helicopterus) 或斯堪地那維亞式的「冰球父母」(Curling Parents)。「直昇機父母」形容父母像直升機一樣從早到晚在兒女頭頂上打轉,提供無微不至的關切和照顧。相對之下,「冰球父母」形容父母像「冰球」(curling) 這種運動裡的選手一樣,狂亂急切地把子女人生路途中的每一項可能的阻礙事先清除乾淨。(作者註:「冰球父母」這個詞首先由丹麥幼兒心理學家班特‧侯嘎德 (Bent Hougaard) 提出,於二零零四年在瑞典引起了極大的騷動,各界紛紛開始檢討瑞典家長的育兒方式。相關報導請見〈瑞典育兒方式:回歸到一種傳統式的未來?〉(Swedish parenting: Back to a traditional future?)

〈咆 嘯的老虎,急切的直升機〉一文的作者指出,「極端父母」的共同特色在於對子女成功的狂熱追求,傾向於認為子女是父母的延伸或映射,其行為模式在外人眼中可 能趨向瘋狂或犯法。作者指出,在許多讀者眼中,《虎媽戰歌》一書中的蔡美兒正是這種「極端父母」的典型之一。相對之下,所謂的「直升機父母」在幼兒人生的 最初階段(例如學習如廁)就開始採取各種科學性分析和心理及物質上的雙重獎勵方式,終其一生也從未停止,因此許多學校實際上必須花費各種資源來教導父母如 何放手,讓子女學會獨立自主。

〈咆嘯的老虎,急切的直升機〉一文的作者指出,如果蔡美兒看起來把自己的女兒當成奴隸,那麼西方父母則對子女付出各種崇拜,渴望得到子女的認可和友誼。作者引用溫莎公爵(Edward, Duke of Windsor,後來的英皇愛德華八世)於一九三六年說的一句話:「美國給我的最深刻印象,就是父母對子女如何百依百順。」(The thing that impressed me the most about America is the way parents obey their children.) 於 是,「直升機父母」深怕孩子因為失敗而受到打擊,「虎媽」式父母則要求子女成功;前者鎮日提心吊膽,後者生活在紀律之中;前者覺得孩子太珍貴,後者覺得孩 子需要磨鍊。如果孩子功課不好,「直升機父母」會要求更換老師或學校,「虎媽」是父母則會要求孩子用功、用功、再用功。

〈咆嘯的老虎,急切的直升機〉一文的作者指出,也許《虎媽戰歌》最令西方讀者感到難以接受的,是作者身為母親的那種自信和堅決,只憑直覺而堅毅到底的勇氣。相較之下,作者指出:「儘管史巴克醫生 (Dr Spock) 早在一九四六年就勸告父母要『相信你的直覺』,許多現代父母還是覺得這種只憑信心而勇往直前的方式太過恐怖。『直升機父母』是專家意見的擁戴者,只要讀了足夠的書,請教過足夠的專家,一個人應該就可以勝任為人父母這項工作。」(作者註:班傑明‧史巴克 (Benjamin Spock) 是一位小兒科醫師,他的《育兒寶典》(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 於一九四六年出版,至今仍是美國最暢銷的育兒書籍之一。對父母而言,書中最具革命性的訊息是:「你比自己所想像的要懂得更多。」(You know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do.))

〈虎 女〉一文的作者同樣也比較了「虎媽」式父母和「直升機父母」在育兒策略上的巨大差異,同時提出切身經驗以為例證。這位美國父親坐在位於上海的家裡讀著《虎 媽戰歌》的書摘,覺得書中內容其實相當符合中國父母養兒育女的方式,他的中國妻子則慶幸自己其實還不算是世界上最嚴苛的中國母親。他們的六歲女兒會說流利 的中英文,同時學習小提琴和芭蕾,每天晚上也花費兩到三個小時做功課。作者指出:「她只是個正常的小孩。她在上海的學校班上的每一個中國小孩都是這樣。」

〈虎 女〉一文的作者指出,《虎媽戰歌》一書描述的育兒方式,確實連中國人也嫌極端;然而蔡美兒一點也不極端的特點,在於她的作為背後的智識和情感基礎,也就是 「中國父母要求的是堅強,而非脆弱」。作者的中國妻子採取了同樣的態度:人生太困難,孩子得受教育才能生存,做父母的一切作為都在於確保孩子將來能夠成 功。也許孩子現在不喜歡這一切,但是他們長大之後就會知道這一切的價值。

〈虎 女〉一文的作者看著自己的六歲女兒每天晚上用功練習數學和中文。如果她在做功課的時候犯了錯,就必須一再重覆練習到做對為止。有時候小女兒也會哭著抗議, 但是她還是得做完所有功課才能上床睡覺。作者指出,在上海的父母沒有《虎媽戰歌》書中描述的那種對於子女自尊的過度保護;他自己就曾經看過美國孩子的棒球 賽刻意不計分,以免打輸的那一隊的孩子難過。作者的結論是,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有一位中國母親實在是一種優勢,他自己就很慶幸自己的孩子有這樣一位母親。

 

 

在〈評《虎媽戰歌》〉一系列三篇文章的前兩篇(發表於一月二十三日及二十四日)中,我透過對於《時代》雜誌 (Time magazine) 三篇書評的引用,討論了美國讀者對於《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這本書的反應。在這最後一篇文章中,我想探討美國及其他地區的華人媒體和讀者對這本書的反應。

這 篇文章的重點有四。第一,美國及其他地區的華人媒體和讀者認為這本書的作者蔡美兒是一位「中國母親」。第二,這些華人媒體和讀者認為《虎媽戰歌》是一本 「中國式」育兒經。第三,這些華人媒體和讀者認為蔡美兒試圖成為所有「中國人」的代言人。第四,這些華人媒體和讀者在評論蔡美兒的育兒策略和著書動機時, 同樣把自己視為所有「中國人」的代言人。

美國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網路版於一月八日刊登了《虎媽戰歌》一書的摘要,並且下了極為聳動的標題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由於這個標題被許多讀者解釋為「為什麼中國母親比較優越」,而忽略了蔡美兒的華裔美籍身分,上文所提到的三篇由美國讀者撰寫的書評都比較了美國和中國父母在養兒育女方面的心態與認知,許多華文媒體和讀者也根據這種解釋來評論蔡美兒的育兒方式和著書動機。

事實上,蔡美兒的父母祖籍福建,出生成長於第二次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的菲律賓,是當地的弱勢華人社群之一員。蔡美兒的父親蔡少棠於一九五九年畢業於菲律賓的瑪布亞科技學院 (Mapu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隨即移民美國,於一九六一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碩士學位,更於一九六四年獲得伊利諾大學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的博士學位。蔡美兒於一九六二年出生於伊利諾州,因此算是土生土長的華裔美籍。

蔡 美兒在《虎媽戰歌》一書中描述了自己養育兩個女兒的心路歷程。儘管她經常使用「西方父母」一詞,其指涉的主要對象卻是美國父母。同樣地,儘管蔡美兒在書中 列出了許多「中國父母」的育兒心態和方式,她在這方面的認知卻主要來自於自己從小被父母養育的過程,她對於其他華裔美籍家庭教養方式的觀察,以及她在這方 面的閱讀心得。因此,蔡美兒對於「中國父母」育兒心態和方式的觀察,主要還是一種主觀而範圍有所限制的認知。她的這種觀察和認知,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受到 「西方」(也就是她眼中的美國)以及其猶太裔美國丈夫的育兒心態和方式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一書中開宗明義地強調:「這本書是一位母親、兩個女兒和兩隻狗的故事。這個故事也和莫札特及孟德爾頌、鋼琴和小提琴、以及我們一家人如何抵達卡內基廳 (Carnegie Hall) 的經過有關。這本來應該是華人父母為什麼比西方父母更擅於養育子女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訴說的卻是兩種文化的苦澀碰撞,對於榮耀的短暫領悟,以及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如何讓我學會謙虛。」

換 句話說,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一書中所要強調的重點是西方(也就是她眼中的美國)和東方(也就是她眼中的中國)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衝突,以及她自己及其 家人如何適應這些差異和衝突的經過與心得。她很明顯地強調了這本書是她個人的回憶錄,書中訴說的也是她自己的生活經驗,其中包括了成長於華裔美籍家庭的酸 甜苦辣,在美國求學求職的挫敗與成功,和丈夫在育兒心態和方式上的差異,以及和兩個女兒的相處過程。如果說這是一本相當私人的作品,實不為過。

儘 管如此,由於《華爾街日報》的書摘取自《虎媽戰歌》的第一章、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在相當程度上屬於斷章取義式的摘錄,而無法呈現書這本書的全貌, 許多讀者在尚未有機會閱讀全書之前(該書於三天後的一月十一日出版),只能就這篇書摘本身對蔡美兒之為母親和作者的雙重身分進行評論。更重要的是,由於這 篇書摘對於《虎媽戰歌》一書內容的摘錄刻意選擇了最具有爭議性的部分,也就是蔡美兒對於「西方父母」和「中國父母」育兒心態和方式的比較,以及其和兩個女 兒之間的幾場嚴重衝突,許多讀者在閱讀這篇書摘時很容易產生對蔡美兒之為母親的負面觀感。即使這篇兩千五百字的書摘確實引用了一段文字(約為一百四十字) 描述蔡美兒的二女兒在受到嚴苛逼迫之下如何領悟到突破難關而終於成功的樂趣和榮耀,也不足以平衡許多讀者已經產生的負面印象。

事 實上,許多讀者之所以對蔡美兒提出嚴厲的批評,主要是因為他們不認同這篇書摘提到的「十大不准」規條,也就是蔡美兒在兩個女兒教育和成長方面的強硬限制。 如上所述,《虎媽戰歌》一書的主要內容雖然是對這「十大不准」規條的解構和省思,也就是蔡美兒十六年來如何領悟到這些規條的荒謬和其對兩個女兒所造成的箝 制,因此而大幅改善了自己的育兒態度和策略,許多讀者卻因為還沒有機會閱讀全書,而在看完這篇書摘之後對蔡美兒產生了難以磨滅的負面觀感。對於少數讀者而 言,由於這種負面觀感實在強烈,他們可能更會就此拒絕閱讀這本書,因此而永遠失去了改變這種觀感的機會。

以美國和其他地區的華人媒體而言,由於翻譯能力和篇幅的限制,在報導《華爾街日報》書摘和讀者迴響的時候難免產生偏頗,例如《星洲日報》於一月十二日刊出的〈列管教孩子「十大不准」‧中美媽咪爆育兒論戰〉一文, 只陳述了「一名耶魯大學華裔女教授蔡美兒,日前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名為〈中國母親可以更優越〉的文章,詳列自己管教兩名女兒的『十大不准』規定,闡述中 國媽媽的管教方式何以能比西方媽媽教育出更多成功的孩子」,而完全沒有提到這篇文章其實是《虎媽戰歌》一書的摘錄。與此同時,《星洲日報》在翻譯這篇《華 爾街日報》的文章時有失準確,也只翻譯了文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至本文寫作為止,這是《星洲日報》針對此事的唯一報導。

相較之下,《世界新聞網》的報導就顯得比較平衡而深入,例如在一月十一日當天刊出四篇報導(〈「虎媽」勁爆‧華裔媽咪也震驚〉探討西方讀者與華裔社區對蔡美兒這篇「極富爭議的專欄文章」的迴響;〈蔡美兒‧哈佛法學院榮譽畢業生〉引用維基百科介紹蔡美兒的背景;〈中國媽媽「成就」‧不少媒體質疑〉摘錄美國媒體對「蔡美兒的育兒經」的討論;〈沒成數學天才‧中國媽媽害的〉翻譯轉載了美國網路部落客茂琳‧歐康諾 (Maureen O’Connor) 撰寫的反諷文章),在一月十四日進一步刊出兩篇報導(〈虎媽:如重來‧會採同樣作法〉翻譯轉載了蔡美兒對各界讀者評論的回應,〈虎媽:教養子女‧中美平衡〉則是《世界新聞網》記者訪問蔡美兒的內容摘錄)。到了一月二十日,《世界新聞網》刊出報導〈「虎媽」蔡美兒現蹤金山〉,再度轉述了蔡美兒對於各界讀者評論的回應,以及對於《虎媽戰歌》一書的進一步介紹。一月二十一日的報導〈「虎媽」熱議‧社工教界憂慮〉則探討了美國的「亞藝健康及社會服務聯會」(AHSSC) 對所謂「虎媽」現象的看法。

如上所述,如果比較《星洲日報》和《世界新聞網》的報導方式和內容,後者顯然更為講求廣度、深度和平衡度,儘管在翻譯陳述時偶有出錯,卻依然保持了媒體應有的客觀態度。

《世界新聞網》於一月十八日在報導〈「我的生命活出 110%」‧女兒謝虎媽〉中,翻譯摘錄了蔡美兒的大女兒蔡思慧 (Sophia Chua-Rubenfeld) 在《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上發表的一封公開信,標題為「我為何深愛我管教嚴格的華裔母親」(Why I love my strict Chinese mom)。蔡思慧在信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親愛的虎媽:妳的回憶錄自刊出後,遭受眾多批評,問題在於有些人無法體會妳的幽默,以為妳說的一切都是真的,推測我和妹妹受到一位邪惡母親的壓迫,但那絕非事實。」蔡思慧又說:

「我承認我有一位不可違抗的母親,但現在十八歲了,即將離開老虎籠上大學,我很高興妳和父親如此教養我們,理由有下幾點:許多人指控妳只會培養不會自我思考的機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認為妳的嚴格作風讓我們更獨立。……每個人似乎認為藝術屬於天份,但妳卻教育我們,即使是創意亦須努力。……進入高中後,妳也了解是讓我長大成人的時候了。……當妳見到我第一次畫眼線時很驚訝,但並不在意,妳讓我歷經成長的儀式。……另一個我經常聽到的批評,是指妳造成子女視野狹隘,但事實上,妳和父親卻教導我為求知而求知,不附帶其他條件或目的。……最後,我想要讓生活有意義的願望,是一個普世認知。我認為這與成就大小或自我滿足沒有關係,而是要自己不斷努力,把潛能發揮到極致。假如我明天就離世,我會感覺我已把我的生命活出 110%。為此我感謝妳,虎媽。」(作者註:此段引用《世界新聞網》的中文翻譯。)

針 對這封「虎女」的公開信,各界華人讀者有不同的看法,一如他們對《華爾街日報》刊出的《虎媽戰歌》書摘有各種正面和負面的反應。我想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摘 取幾位華人讀者的回應,一方面顯示出這幾位讀者如何認定蔡美兒試圖成為所有「中國人」的代言人,一方面也顯示出他們如何把自己視為所有「中國人」的代言人 而否定蔡美兒的個人觀點。最重要的是,我想展現出極少數華人讀者對於所謂「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形象的堅持與捍衛態度,以及這種態度如何影響到他們對於 蔡美兒、其家人和《虎媽戰歌》一書的看法。

署名 Mandy Wu 的讀者於《紐約郵報》針對上述蔡思慧的公開信的回應:「我是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台灣人。我以為我爸爸是一個控制狂,然而在網路上讀過蔡美兒的書的某些內容之後,我發現她比我爸爸更糟糕。我認為所有種族和性別的人都有像她這樣的行為。他們都是施虐者,而和他們的文化傳承無關。……我 認為蔡女士應該為她在用字上的可悲選擇而向世界上所有的中國母親道歉。她不但自私,更不關心別人的處境。她在美國長大,母語是英文。我希望她能說流利的中 文,否則她的自稱『中國母親』簡直就是一種恥辱。我的母語是中文,我也說台灣話。我的英文當然沒有她那麼好,她是耶魯大學的教授。我也許無法用英文為西方 讀者寫一本書。這也正是為什麼她對所有中國母親的名譽所造成的損害如此之大,也讓我如此憤怒。我不要和她處在同一個類別裡。蔡女士,我在此要求妳澄清我的 名譽,以及所有中國母親的名譽。我希望金錢能夠讓妳高興,因為我確信妳因為這本書而得到很多錢和其他的東西。如果名聲也能夠讓妳高興,妳也已經有了,然而 我希望這確實是妳想要的名聲。」

署名 Troublemaker 針對部落客「冰花」於一月十五日發表的〈虎媽 (Amy Chua) 代表不了中國媽媽〉一文的 回應:「最近的這股風可以叫做興風作浪的風。謝謝冰花寫字撥亂反正,我個人好像沒有熱情再去反駁這種強姦『中國』民意,動輒以『中國』自居的信口開河了。 她,不過是一個離經叛道已經夾生了的所謂中國媽媽,不知道哪裡來的尚方寶劍可以讓她這樣充當某個族群的代言人,滿嘴的信口雌黃。唉,這就是所謂的百家爭鳴 各抒己見吧,但關鍵是人家覺得自己可以代表所有中國媽媽,那我們這些所有的中國媽媽就真的被代表了嗎?她以為她是誰?!書可以大賣,但話你還是留著說給自 己聽吧,再說得通俗點,那就是愛米同學 (Amy Chua) 最好還是再那裡自說自話吧,她誰也代表不了,省省哈。」

部落客「冰花」對於Troublemaker的回覆:「英雄所見呀!所感相同,這種拿『中國』炒作的作法誰看不多來呀,想寫書賺錢靠這樣的投機取巧的作法,拉著『中國媽媽』的大旗做她的虎皮,真是想出名想賺錢想瘋了。中國媽媽讓她歪曲得都成母夜叉了,真是看不過去才寫幾句。」

針對《世界新聞網》〈虎媽:教養子女‧中美平衡〉一文的回應:

  • 署名 2649998qw 的 讀者:「虎媽是猶太人,猶太教育是不道德地控制別人和壓榨別人!耶穌,馬克思和伯南克是猶太人的工具控制整個世界!二戰前猶太人沒有國家,只能寄身在歐洲 主體民族的國家裡(俄羅斯,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所以就提出『共產主義無祖國』,『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二戰以後,猶太人的計畫破產,斯 大林掀起了反猶運動,猶太人又轉而去控制世界上當時最強大的德國,那是通過經濟,達到重新控制世界的目的。猶太人的智慧和金融技能是真正霸權,你贏了錢他 們宣佈破產,你輸了錢便失去自己的一切!共產主義是他們發明的!美聯儲是他們的自動取款機!……中國大陸和台灣只不過是世界工 廠,廉價的勞動力!世界上的多數戰爭背後依然有見不得光的猶太黑手。美國優良教育制度下栽培『虎媽』成為社會優越精英!但是虎媽蔡美兒栽培子女的方式就是 中國教育中的失敗精英。虎媽是華人反面教材,我們的孩子需要美國式自由思考,創作,個人性格和關心別人感受。猶太人虎媽蔡美兒真的不知所謂!」
  • 署名 168USA 的讀者:「這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從大 陸移民到美國第二代出生,在美國講一口流利美語,任職大學教授,管教子女卻用威脅恐嚇,把小孩的玩具熊丟到火裡,卻然不自知自己行為太偏差,還出書宣傳這 是中國式管教成功,引起媒體大大嘩然,好不容易移民到一個水準較好的環境,但仍用錯的方法,一個人從小不被尊重,在不被尊重的環境長大,她長大會尊重其他 的人嗎?將來她的小孩是不適用威脅恐嚇的行為模式跟其他人去溝通,包括她配偶?媒體最喜歡這種突兀驚人節目效果,造成收視率熱度一過了,就被丟進垃圾桶留 下笑柄,這是我不斷強調氣質這種東西,是很難改變的,是需要幾代時間來昇華,尤其是在不被尊重的環境下,被造就的她自己本身完全沒有感覺,反而覺得是對 的,難怪要被諷刺譏笑,不知道她的女兒們,是否將她的不擇手段也學得淋漓盡致?」
  • 署名 Chatnick 的讀者:「看她的模樣,就是那種享受丈夫在性方面『虐待』的女人,所以她轉而『虐待』自己的女兒。在心理上,這種虐待還可以,只要其不是永久的。」(作者註:此段留言原本以英文寫成。)
  • 署名 1911 的讀者:「中國式教育?自己嫁白人連中文都不會的上流香蕉少在那灑狗血。每天媒體都是她自我中心的推銷,煩死了。先注意你那兩個白人女娃娃的體重吧!」

 

 

蘇軾『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或滿月時,會集親友,為嬰兒洗澡,叫洗兒。

  元豐六年 (一○八三)九月二十七日蘇軾的第四個兒子蘇遯(小名幹兒,一年後夭折)出生,洗兒時他寫了這首詩。寥寥四句,充滿了作者的滿腔悲憤,揭露了宋朝官僚制度 的黑暗。像他這樣的「聰明」人,一生為「聰明」所誤,窮愁潦倒,坎坷不平,甚至差點被殺頭,而那些庸庸碌碌的愚魯之輩,反而無災無難,青雲直上。《宋史. 蘇。軾傳》說他的「嬉笑怒罵之詞,皆可書而誦之」,這首《洗兒戲作》就堪稱代表作。

 

超人台灣阿爸 (虎媽的戰歌 超人中國媽媽 的回響)!(電小二★推薦)

http://blog.udn.com/jktsai/4798818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Amy Chua(蔡美兒)新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的戰歌)

一月八日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為什麼中國媽媽優越)

華爾街日報登出來的文章,是摘錄自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Amy Chua(蔡美兒)的新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的戰歌)的一些內容。文章一開始就錄自書的第一段說:很多人都好奇的想著,為什麼「中國媽媽」會教養出那麼成功的孩子,她們的孩子不是數學天才就是音樂神童,到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她所奉行的教條有:

-不準去別人家過夜
-不安排跟其他小孩玩
-不參加學校的話劇
-不得抱怨不能上台演話劇
-不能看電視和玩電動
-不得自行挑選課外活動
-不可考A以外的成績
-所有科目非拿全班之冠不可,但體育和戲劇除外
-不能學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不能不學鋼琴或小提琴

香江風情-虎媽的戰歌 東西文化的拔河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12300130.html
2011-01-23 中國時報 【鄭漢良】

     最近在美國出盡鋒頭的中國人,並非胡錦濤,而是一個名叫蔡美兒的華裔女子。她最近寫了一本書,名字叫《虎媽的戰歌》,內容是她的養育女兒之道,由於她的 育兒方法接近所謂的亞洲價值,即棒頭出孝子,又語帶譏諷美國父母育兒之道過於注重孩子內心感情及自尊,只會調教出次等的人才。
     如果,這位虎媽蔡美兒是個唐人街製衣廠的縫紉女工或茶樓的端菜服務員,相信不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該書的節錄文章,高據《華爾街日報》網站最多點擊率兩 個多星期、一月十一日出書當天,就登上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榜第六位。由於虎媽本人原來是耶魯大學的法律教授,因此她挑戰美國社會價值的育兒之道,特別受 到美國社會的重視,蔡美兒甚至還收到死亡恐嚇。
     這本書出書的時刻也非常敏感。中國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美國人不禁會問何時會追上自己;中國的殲20隱形戰機面世讓美國感到軍事競賽的壓力;上海學生考試成績遠遠超越美國學童,更讓美國人質疑本身的教育制度。正在此際,虎媽寫了這本書。
     蔡美兒在書中說,她絕對不會讓她的兩個女兒到同學家裡過夜,儘管這是美國女孩長大過程中的一個習俗「儀式」,她也不會接受女兒的成績低於A,除了體操堂 可以例外,除了鋼琴和小提琴,她絕對不讓女兒學其他的樂器,而且練琴一練就是三個小時。虎媽然後很自豪的說,她的女兒現在功課統統拿A,彈琴拉琴都得到獎 項。她說,這才是正確的養育之道。
     虎媽除了自誇外,還不忘批評美國的父母親:子女明明已經很胖卻不敢當面說小孩肥,更沒有勇氣叫他們去減肥,倒頭來子女因為患了進食不正常症或自我形象負 面而還是要去看醫生;子女考試拿了一個B回家,父母還高興得很,如果子女成績不好,父母還會到學校跟校長理論,將責任怪罪校方;西方家長唯恐傷害子女的自 尊而往往對子女平庸的表現視若無睹,甚至還用諸多的讚美之詞褒獎子女。
     蔡美兒說,中國父母親看到子女拿了一個B回家,她說「這當然是不會發生的」,但如果真有其事,母親一定會大吵大鬧,然後跟子女一起溫習課題好幾百遍,直 至子女拿到A為止。她說,中國父母要求子女拿A,因為他們相信子女一定有能力拿到,如果拿不到,子女一定不夠用心,所以需要訓斥、懲罰。
     東、西方養育之道還有一個很大分野,蔡美兒說,這就是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兒女欠了他們一輩子,箇中道理不很清楚,但有可能出於孔子的孝悌觀念,事實卻是中 國家長為了子女往往做了很多犧牲。她說,西方家長卻沒有這種概念,子女一點都沒欠父母。蔡美兒的丈夫,也跟西方人一樣,認為子女沒有權去選擇父母,他們甚 至連出生與否也沒權選擇,所以養兒育女是父母應該的責任。蔡美兒說,丈夫這個觀念讓她很吃驚。
     毋庸置疑,蔡美兒這番論著讓她成為美國近期一個「惹火尤物」,有些家長認為可以從她身上學習教子之方,有些則罵她是個魔鬼,有人還在網上留言「如果有一 天她的女兒瘋了,希望她也能告訴我們」。youtube出現了一則台灣人拍攝的影片,奚落蔡美兒為了多賣幾本書而不顧女兒的成長健康。
     在香港,蔡美兒並未製造任何爭議,可能是因為一般中文傳媒都沒有予以報導,但英文的《南華早報》卻先後發了兩則有關虎媽的新聞,一則是訪問蔡美兒,另一則是香港也有個虎媽,甚至比起蔡美兒更虎。不用說,虎媽都是一個樣子:子女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蔡美兒是第二代美國華裔,同樣也叫Amy的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在其早期的一本著作《喜福會》中,也觸及到美國華裔家庭兩代之間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 產生的代溝和衝突;當中有一段情節寫到有個小女兒因為下棋出色經常拿獎而讓媽媽自豪於朋友圈子,有一天母女吵架,女兒一怒之下說她以後都不會再碰棋盤, 「我做不成你希望我做到的那個女兒」。
     Amy蔡大概看過Amy譚的書,如果前者的女兒有一天說她一輩子都不再碰鋼琴了,相信蔡美兒一定露出虎媽的真正面貌。


虎媽媽的戰歌﹕蔡艾美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圖/擷取自times.com)

蔡艾美與女兒。(圖/擷取自華爾街日報)


蔡艾美與老公、兩位女兒的全家福(圖/擷取自網路)
中式教育受注 《虎媽》登時代雜誌 【16:24】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57670
2011-01-26 中國時報 湯斌/綜合報導
     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新作《虎媽戰歌》在美造成轟動,登上最新一期《時代雜誌》封面,顯示「中式教育」威力震撼國際。但蔡美兒的育兒經不算什麼,現在 大陸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歲學跳舞、三歲念經濟學不稀奇,三個月大嬰兒就得一邊喝奶一邊「開發潛能」,這才叫可怕。
     去年底大陸學生參加OECD(經合組織)評比,在卅四個參賽國中取得最佳成績,當時讓美國媒體擔憂不已。《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前教育官員費恩說,「又有了當年蘇聯搶先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時美國人的震撼感」,《金融時報》更一語雙關,中國教育「強度」震驚世界。
     《虎媽戰歌》再刺痛美國人神經,《洛杉磯時報》就把這本書形容為「像病毒一樣蔓延」,據聞蔡美兒更接獲死亡威脅。《虎媽戰歌》中文版日前已在大陸問世,但出版商改了書名又只在北京書店上架,低調態度似想避免引發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爭議。
     北大文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指出,中美民眾觀察雙方教育模式存在「圍城」現象,一方面中國的老師家長希望借鑑美國教育優點,另方面,美國教育界近年也在反省自身教育問題。
     他說,《虎媽戰歌》提醒兩國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應「摒棄對自身模式的幻想和傲慢,進一步加強相互了解。
不過,美國家長若看到大陸目前「早期教育」現象,可能連覺都睡不著。隨著「早教班」雨後春筍,三歲孩子讀經濟學、兩歲幼兒學英語、一歲寶寶學跳舞,已在大陸成為「時尚」。
     原先,「早教班」只招兩歲半到六歲幼童,但目前已發展到「初生兒化」,連兩三個月大的小嬰兒也能教,家長一邊餵奶一邊上課的情景並不足為奇。
基於「望子成龍」或「我的孩子不能比別人差」心理,許多家長只得忍痛將小孩送到「早教班」上課。在外商企業工作的孫小姐坦承,兩歲女兒並不接受這番「好 意」,每次上課前總要大哭大鬧一番。「我也不想這樣折磨孩子,可看看別人家孩子都會背唐詩宋詞,會說流利英語,我能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孫小姐無 奈地說。

「我的生命活出110%」 女兒謝虎媽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105188.shtml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8日電】 2011.01.19 07:25 pm
華裔作家蔡美兒(Amy Chua)新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引發廣泛爭議後,她的大女兒蔡思慧(Sophia)18日特別在紐約郵報以發表公開信的方式,為母親辯護。
以下是蔡思慧在紐約郵報標題為「我為何深愛我管教嚴格的華裔母親」一文的摘要:
親愛的虎媽:你的回憶錄自刊出後,遭受眾多批評,問題在於有些人無法體會妳的幽默,以為你說的一切都是真的,推測我和妹妹受到一位邪惡母親的壓迫,但那絕非事實。
不過,外界很難真正了解我們家庭的實況,他們聽不到我們彼此的談笑聲,也看不到我們享用炒飯加漢堡的美食,更無法想像一家四口加上兩隻小狗,擠在一張床上為下載哪些電影爭論不休的有趣畫面。
我承認我有一位不可違抗的母親,但現在18歲了,即將離開老虎籠上大學,我很高興妳和父親如此教養我們,理由有下幾點:
許多人指控你只會培養不會自我思考的機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認為你的嚴格作風讓我們更獨立。我記得有一次鋼琴比賽我走上台後非常緊張,你就小聲叮嚀我「放輕鬆,只要全力以赴,不管結果如何」。
每個人似乎認為藝術屬於天分,但你卻教育我們,即使是創意亦需努力。我的同學都會參加我的鋼琴演奏會,當然大部分人也是為了會後可品嘗妳做的水餃;我在卡內基音樂廳表演後,聽到同學齊聲歡呼,還感動流淚。
進入高中後,妳也了解是讓我長大成人的時候了。所有女同學在九年級開始學習化妝後,我也走進商店購買化妝品,並學習如何使用。當你見到我第一次畫眼線時很驚訝,但並不在意,妳讓我歷經成長的儀式。
另 一個我經常聽到的批評,是指妳造成子女視野狹隘,但事實上,妳和父親卻教導我為求知而求知,不附帶其他條件或目的。在高三我選修軍事歷史課程,有項作業是 要訪問有參戰經驗人士,我本想直接訪問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驗的祖父,但妳卻認為這是偷懶,最後我訪問了一位以色列傘兵,他的故事改變我的一些人生觀。
最後,我想要讓生活有義意的願望,是一個普世認知。我認為這與成就大小或自我滿足沒有關係,而是要自己不斷努力,把潛能發揮到極致。假如我明天就離世,我會感覺我已把我的生命活出110%。為此我感謝妳,虎媽。
虎媽戰歌掀戰火 蔡美兒稱收成千上萬封威脅信件指其虐童(圖)
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123092-big5.html
華 爾街日報八日刊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書摘,標題為「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引起廣大響,新書在出版當天即攀升到亞馬遜網站銷售排行第六名。亞裔移民紛紛就她描述的中國式管教發 表意見。有人認為她有道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還有讀者指出,這是危險的「樣板」,可能為「仇華」人士提供更多口實,但也有人在網路上公開感謝他們的母親用類似方式管教他們(雖然不像蔡美兒那樣嚴厲)。
  蔡美兒在書中敘述,她對兩個女兒嚴格規定︰不淮外宿、不淮和朋友出去玩、不淮看電視或玩電動遊戲、不淮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不淮有任何功課拿不到A。這種管教方式令許多西方父母覺得無法想像。
   現年四十八歲的蔡美兒是菲律賓華裔的女兒。她接受世界日報專訪時表示,由於華爾街日報標題驚人,近日來收到成千上萬封威脅信件,許多人指責她「虐待兒 童」和「醜化亞裔」,「他們沒有閱讀全書造成誤解,這令我痛苦和難過,而貫串全書的是我如何改變教養方式。」她說,許多指責出於不理解華裔家庭文化背景。
  蔡美兒說,丈夫魯賓福支持她的嚴苛教養,他是美國猶太裔,從小家管得,「他倒希望父母對他嚴厲一些,逼他學習外語和樂器。」蔡美兒認為自己的成功歸功於父母嚴加管教,「我父母非常嚴厲,相比之下,我管孩子已很了。」
  蔡美兒表示,「虎媽的戰歌」出發點不是指導父母們養兒育女之道,而是在她的二女兒蔡思珊出現嚴重叛逆情緒、導致家庭危機時回顧十八年為人母的經驗,用兩個月時間揮筆寫就的回憶錄。
   但多數讀者不贊同她的教養方式。兩歲隨父母從台灣移民到洛杉磯的克莉絲汀.劉寫出有關她自己的「虎媽」回憶,充滿悲傷。虎媽的嚴厲管教對她沒有發生作 用,但在她姊姊身上獲得成功。她姊姊畢業於哈佛大學,取得企管碩士學位,一帆風順,直到廿八歲。那年她服務的公司倒閉,初嘗失敗的她從此意志消沉,愈陷愈 深,終於自殺。劉不怪罪母親,她說︰「這是文化造成。蔡美兒也是文化的產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