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薩瑪·賓·穆罕默德·賓·阿瓦德·賓·拉登(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د بن لادن‎),簡稱為奧薩瑪、賓·拉登、拉登(أسامة بن لادن‎),1957年|3月10日-201152,中國大陸譯作烏薩馬·本·拉登,港澳譯作烏薩瑪·賓·拉登,是基地組織的首領,該組織被很多人認為是全球性的恐怖組織。

 

現在奧薩瑪被指為美國2001年釀成2986人死亡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的幕後總策劃人,並被放在美國聯邦調查局通緝名單的首位。他否認了這項指控,但2002年在阿富汗找到的一盤錄像帶顯示他在講話中談到攻擊這個詞,該錄像帶強烈暗示他至少是「9·11」襲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

 

奧薩瑪被廣泛的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通緝犯」。2004年3月18日,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一項法案,將提供線索導致拉登被捕的賞金從2500萬美元增加到5000萬美元。雖然普遍認為他藏身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一帶,但實際上外界沒有人知道拉登身在何處。

「賓·拉登」的意思是拉登之子,這個簡稱是不準確的。其阿拉伯語全名意為:拉登之子阿瓦德之子穆罕默德之子奧薩瑪。即奧薩瑪才是他自己的名字,而拉登則是他曾祖父的名字。「奧薩瑪」的本意指「獅子」。然而大部份華人和不少傳媒都稱呼之為拉登。

因為英語沒有通用的阿拉伯語轉寫系統,奧薩瑪有很多不同的英語譯名。英語里有幾個常見翻譯,通常被媒體使用的是Osama bin Laden,通常被情報業使用的是Usama bin Laden或Usama bin Ladin,情報業簡寫UBL。

字源學來說,「賓·拉登」是奧薩瑪的父名,父名只是他全名的一部分。他的全名「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賓·拉登」是他祖傳四代名字的組合。阿拉伯語通常不把父名作為姓氏使用,他應該被稱為「奧薩瑪」或「奧薩瑪·賓·拉登」,而不應該被稱為「賓·拉登」。雖然阿拉伯風俗不把「賓·拉登」作為姓氏,賓·拉登家族為了方便常用此名稱為公司名稱或自己的姓氏。

生平

奧薩瑪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個建築業富商的家庭。他的父親有52個孩子,他排行17。大學時期,學習管理和土木工程。他於父親去世後繼承家中公司。當時估計他的財產達到3億美元,但是現在一般認為只有2500萬。

奧薩瑪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因身懷巨資,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他開始接受美國的訓練,支援阿富汗游擊隊。直至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

1990年波斯灣戰爭期間,奧薩瑪非常不滿美國軍隊部署於沙烏地阿拉伯。在奧薩瑪的看法中,美軍非穆斯林,進入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神聖地點是對伊斯蘭教的侮辱。他公開演講,批評政府的親美政策,要求所有外國人離開他的國境。

一般認為這時候是拉登開始記恨美國。由於沙烏地王室和美國互相支持,在奧薩瑪的眼中,王室腐敗愛財,而且失去了虔誠信仰;美國則是無理的異教徒。到1991年,因反政府活動太多,被迫逃亡到蘇丹重建他的組織。

奧薩瑪是當代國際恐怖組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恐怖分子,成為恐怖主義的精神領袖。

加州克萊門特神學院的教授戴維·格里芬在其新書《奧薩瑪·賓·拉登:是死是活》里提出,賓·拉登早在2001年12月13日就因為腎衰竭在巴基斯坦瓦齊里斯坦附近的托拉博拉山區死亡,屍體在24小時內被掩埋,埋葬處沒有立碑。

2011年5月1日,一名美國高級反恐官員說,本拉登是在巴基斯坦的地面行動中被打死。

恐怖活動

奧薩瑪在1988年左右成立了基地組織,與其他恐怖組織合作,開始在中東之外招收成員,分布於東南亞、非洲、歐洲和美國。1995年,奧薩瑪承認在沙烏地阿拉伯本土的利雅得和達蘭執行恐怖活動,被剝奪沙烏地公民權 。

2006年6月30日,賓·拉登在網路上公布的一段錄音中稱被美軍炸死的阿布·穆薩布·扎卡維為聖戰雄獅,並表示基地組織將繼續在伊拉克的聖戰

2007年9月,賓·拉登繼2004年後首次在一卷錄影帶《告美國人民書》中發表講話,號召追隨者以加劇殺戮和戰鬥的方式結束伊拉克戰爭,但沒有發出具體的恐怖襲擊威脅。

 

擁有最e化的洞穴指揮所

賓拉登當然是標準的恐怖分子,從他誓言對美國發動聖戰的宣言當中,明白表示他們將「不分軍人或是一般百姓,愈早殺死愈好如果需要,婦女與小孩也該殺」,就足以說明一切。但即便是如此,賓拉登在許多回教極端分子的眼中,他的「人民英雄」形象卻更為鮮明,至少奉阿拉真主的名。

 與其他曾在歷史上與美國對抗的「人民英雄」相比較,賓拉登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並不是位國家領袖。但是,躲藏在阿富汗山區洞穴中,行蹤飄忽的賓拉登,卻有著足以穿越全球各地的恐怖活動網絡,讓許多國家領袖的心臟脈搏,都被他所牽動。

 到底為什麼這位總是穿著長衫、留著長鬚、住在洞穴裡、經常吃著含砂的粗麵包、一餐飯4個煎蛋分著與12個人一起吃的賓拉登,會有那麼的恐怖?而在國際間,又會有著那麼大的影響力呢?不妨,先到他的洞穴裡去看一看。

 在賓拉登的洞穴當中,就可以發現,他可能是到目前為止,最e化、也最數位行動的恐怖分子。閃爍的電腦螢幕嵌在洞穴的石壁上,傳真機接收與發送時所具有的特殊響聲,在洞穴裡不時縈繞,而透過衛星電話與e-mail 電子郵件,他就在這裡指揮著他的「聖戰」。

 賓拉登在此地的同志並不多,根據西方的情報顯示,在阿富汗山區的賓拉登同夥,其實祇是一支大約3000人左右的武裝游擊隊。其中,有一些是與賓拉登當年一起對抗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老戰友;一些是年輕的聖戰成員以及世界其他各地來此受軍事訓練的回教好戰分子;另外,還有一些小孩就在這裡學著如何在身上綁炸藥,當人肉炸彈。

  能夠讓賓拉登在阿富汗的窮困山區中仍能坐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有錢。一般相信,賓拉登至少擁有3億美元的資產,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不同銀行戶頭當中。這筆錢,不但足以應付他本人所進行的活動,讓他有著包括地對空飛彈在內的龐大武裝,同時,也還能對他在全世界各地進行「聖戰」的弟兄們,提供資金援助。

要回教文明在全球興盛起來

  賓拉登的錢財其實是來自他的父親。在1957 年或1958年(按回教曆算法會有不同)出生的賓拉登,是沙烏地阿拉伯建築業大亨穆罕默德‧阿渥‧賓拉登52個孩子(有一說是53個)中的第17個,賓拉登的母親雖然是這位富商的第10位,也是最不被喜歡的一位妻子,但是賓拉登卻還是在課餘時,學習經營他的家族企業。到目前為止,賓拉登家族的建築事業,據估計仍價值將近 50億美元。

  不過,鉅大的財富如果沒有狂熱的宗教意識型態在背後驅使,還是無法讓一個小小游擊隊頭目的賓拉登,在國際恐怖分子的名單上,特別醒目。

  對賓拉登而言,他所要維護的就是回教文明。1999年中,賓拉登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曾表示,他所希望與要求的,就是任何生物生存的權利,他認為神給了所有生物一種拒絕被侵犯的本能,「例如,假設一個有武裝的軍人走到了雞舍要去攻擊一隻雞,即使牠祇是一隻雞,牠還是會還擊。」

  所以,賓拉登認為他們所要求的,是一種給予所有生物的權利,這其中當然包括人類,特別是包括受欺壓的回教穆斯林子民。也因此,一方面,他便認為美國人與以以色列為主的猶太人勢力,進入伊斯蘭地區,就不祇是軍事上的入侵,還包括要直接消滅回教文明,所以他要聯合穆斯林子民來抵抗;而在另一方面,由於他認為回教尊重平等的教義是那麼的好,在冷戰結束,國際意識型態對決上已經證明共產主義不可行之後,他更希望能讓回教文明在全世界興盛起來,以對抗猶太與基督教文明。

  事實上,賓拉登的這些想法,在回教極端分子當中並不陌生,不過,想要瞭解賓拉登為何能夠站到這個以「聖戰」為名的國際恐怖活動領導地位,就還必須要更為貼近地去看這個人。

勇於為聖戰壯烈犧牲

 賓拉登雖然神祕,不過,接觸過他的人,卻經常將他的個性形容為是「誠實,害羞,而且有點隱士性格」。

 阿不都巴里‧亞旺(Abd- al-Bari'Atwan) 是英國倫敦一份阿拉伯文報紙的總編輯,他對賓拉登有這樣的形容:「我發現他在本質上是非常的誠實。他相信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他不說謊,也不誇張。他甚至也不打算隱藏些什麼……而他的聲音平靜,態度也很好,我花了一整天跟他在一起,而我也真正地感受到他的誠實。他是一個在尋求來世,而且也相信他這一世已經活得夠久了的人。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你會感受到,他的內心因為他與蘇聯共產黨人作戰時,沒有成為烈士而顯得悲哀,你會感覺到他好像在說:為什麼我還活著?」

 研究恐怖分子心理的學者專家,在面對賓拉登的檔案時,也絕對無法忽略他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時,起兵抵抗的那一段。賓拉登在1993年首度接受西方媒體──英國的《獨立報》訪問時就曾說,他在阿富汗一開始遭到入侵時極為憤怒,幾天內就趕到了那裡,而在幾個月內,他又送了許多阿拉伯地區的戰士們前往阿富汗,並且提供他們武器和裝備,這也是賓拉登後來進行國際恐怖行動的部隊雛型。

  對於這段戰事,賓拉登說:「我並不怕死,做為穆斯林人,我們相信當我們死的時候就會上天堂,而在戰爭之前,神就會給予我們平靜。」然而,賓拉登卻看到他的許多穆斯林弟兄戰死,而他自己卻仍然活著。

他是回教好戰分子的榜樣

 當時,由於戰略目標上是一致對抗蘇聯,賓拉登還曾被美國視為自由鬥士,甚至有人極為懷疑賓拉登在當時曾接受美國中情局(CIA)的援助。不過,在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美國又派遣軍隊進入沙烏地阿拉伯,對賓拉登而言,這同樣是外來勢力入侵回教文明,所以就再與美國對抗至今。

 對於一些追隨者來說,他們除了尊敬賓拉登為了維護回教文明而敢於與西方作戰之外,賓拉登的父親以往如何為了服務宗教,而不計自身利益修建朝拜寺院,或是賓拉登本人在蘇丹為百姓鋪公路的種種故事,也更加美化了他在追隨者當中的「人民英雄」形象。美國中情局前反恐怖主義負責人坎尼斯特羅(Vince Cannistraro)就曾說,「他(賓拉登)是今天全球許多回教好戰分子的榜樣,他的故事是那麼樣地令他們想要效法」。

 在1999年,美國中情局官員曾經指出,如果要計算每一個恐怖攻擊事件的傷亡人數,賓拉登和他的追隨者平均是每一次攻擊傷亡125人,而列名第二的回教哈瑪斯組織,每次攻擊才傷亡6個人。

 這個數字,在兩年前已足以證明賓拉登的「恐怖指數」有多麼地高,然而,在此次連環劫機驚爆事件發生,美國總統布希也已經親自點名,將恐怖數字推向新高的,還是賓拉登。

 美國已經宣布了處於戰爭狀態,雖然作戰對象指的是恐怖主義,不過,賓拉登將會是美國的頭號戰犯。這場大國對小游擊隊的「不對稱戰爭」一開打,誰能戰勝猶未可知,然而,更令人感慨的是,不管是「人民英雄」還是「恐怖分子」,當仇恨在心中發了芽,輸贏的結果似乎也很難終結連綿的戰亂。

誰是奧薩瑪.賓拉登? 讀《神學士——歐瑪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

奧薩瑪.賓拉登對美國的仇恨一部分來自不願看到美國介入阿拉伯半島、

討厭美國支持以色列用殘酷手段對巴勒斯坦人,

然而還有另一部分,來自於他自己家族因為富裕,

因為與西方作生意而蛻變轉化的不能接受。

 「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在華盛頓頗為有名的卡萊爾集團(Carlyle Group)悄悄進行了一次快速的資金重組。這個集團有名的原因之一,就在集團的管理階層名單上充滿了政壇的大人物。包括美國前任總統老布希、前任國務卿貝克、英國前首相梅傑,都跟這個集團關係密切。這個集團為什麼需要維持如此高層的政治關係呢?理由並不意外,因為國防軍火工業生意,是卡萊爾集團的主要業務。

 為什麼會有資金重組?集團的一個重要股東賣掉了手中所有的持股,抽走了兩百五十萬美元左右的資金,這個股東就是賓拉登家族。

 這真的太尷尬了。美國總統信誓旦旦對奧薩瑪.賓拉登宣戰,然而他爸爸,另外一位發動過戰爭的總統,竟然透過企業關係,和奧薩瑪.賓拉登的家人一起做生意。顯然政治上的動機,為了避免陷老布希於不義,惹來閒言閒語,是這次撤資事件背後的主因。

 這件事告訴了我們,其實賓拉登家族,非但不是美國的敵人,他們和美國和西方的互動聯繫,親密得很。

 賓拉登家族幾乎是阿拉伯人中,西化美化程度最高的一群人。舉個例子說吧,依照阿拉伯人命名的規則,奧薩瑪.賓拉登名字的意思,應該是「拉登的兒子奧薩瑪」,阿拉伯人並沒有西方或中國習俗裡的「姓」,為了分辨這個奧薩瑪和別的奧薩瑪有什麼不同,就把爸爸的名字列在後面。奧薩瑪.賓拉登的爸爸,依命名原則裡假定的,應該叫拉登,然而他卻叫作穆罕默德。他的全名是Muhammad bin Oud bin Laden,意思是拉登的兒子Oud的兒子穆罕默德。所以拉登真正的身分,是穆罕默德的祖父,奧薩瑪的曾祖父。

 由穆罕默德開始富強發展的這個家族,他們因為和西方世界做生意方便起見,採用了西方的慣例,把穆罕默德名字最後的一部分,乾脆轉成姓來用了。

 所以現在奧薩瑪的家人們,早已經不管哪一代,都冠賓拉登在名字後面了。有調整得更徹底的,就把bin Laden改寫成BinLadin,看起來十足就是西方姓氏的模樣。

 賓拉登這個家族甚具傳奇性。穆罕默德原本是去到沙烏地阿拉伯討生活的葉門勞工,他不只出身低賤而且是個文盲。不過穆罕默德具有工程上的獨特天分,獲得了沙烏地王室的賞識,又剛好趕上沙烏地因石油而快速致富的過程,於是不只是鹹魚翻身,而且近乎一步登天。

 一九六四年沙烏地新王就任,穆罕默德就取得了全國道路工程的承包權。在六○年代,這本來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大特權,因為在沙漠裡沙烏地全國其實沒幾條路,用得到道路、在路上跑的汽車,加加也沒幾輛。

 可是六○年代以降,沙烏地阿拉伯藉助石油財富快速現代化。於是穆罕默德的角色愈來愈重要。一九七三年,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工程承包權落在賓拉登家族身上,那就是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重建工程。

這項工程有多龐大呢?從一九七三年到今天,二十八年間工程一直在進行,前前後後累計的工程款超過了一百七十億美金。更驚人更恐怖的是,誰都不知道工程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也沒人知道要再投入多少經費。

 在這過程中,光是聖地重建上,賓拉登家族到底賺了多少錢,坦白說大概沒有人算得出來。這種天文數字的利潤,解釋了為什麼作為賓拉登家族中的一員,奧薩瑪能夠擁有這麼可觀的資源來挹注、協助恐怖活動。

 賓拉登家族不只有錢,而且繁衍龐大。在短短三十年間,穆罕默德.賓拉登的家族成員迅速增加到六百多人。穆罕默德自己就有過十一位妻子,他遵守阿拉伯習俗的方式,是維持任何一段時間內,他的正式妻子人數不超過四個。

 奧薩瑪.賓拉登是其中一位妻子生下的獨子。從他是獨子這件事實,就可以猜得出來他媽媽的受寵程度。媽媽在家庭裡的地位不高,當然對奧薩瑪的成長過程有所影響。在其他同父異母兄弟面前,他必須表現得更積極或更獨特,才能得到尊敬與注意。

 這樣的經驗部分說明了奧薩瑪在家族企業內發展時惹起的困擾。家族成員批評他野心太大,想要隻手控制家族事業的決策,終於遭到其他兄弟的聯手抵制。

 他的成長經驗與心理結構,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後來他會選擇成為一位激進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而且是個強烈反美的大阿拉伯主義者。一九九八年時,奧薩瑪領導的凱達基地組織,甚至發出了一份宗教諭令,要求:「殺死美國人及其盟友,不論是平民或軍人都格殺勿論。這是每個伊斯蘭教徒的責任,不管身處任何國家,只要有可能,就必須奉行諭令。」

 他發的這份諭令,要求殺害的「美國人及其盟友」中,就包括了許多賓拉登家族成員。因為在富強繁榮壯大的過程中,賓拉登家族同時也高度西化、甚至高度美國化。賓拉登家族在歐美有非常多像卡萊爾集團那樣的投資夥伴。

 奧薩瑪.賓拉登自己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家族這種西方化、美國化發展的影響。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賓拉登家族這樣的背景,其他阿拉伯伊斯蘭教激進基本教義派,不見得設計得出、執行得了「九一一」這樣的大型、先進恐怖計畫。

 「九一一」行動的一個關鍵,是飛航技術。事件剛發生時,大家都對恐怖行動中操控民航飛機準確撞上紐約世貿中心和五角大廈的技術,感到不可置信。然而我們如果明瞭奧薩瑪.賓拉登家族背景的話,就會知道這種攻擊方式正是奧薩瑪涉案主導最清楚的印記。

 奧薩瑪的父親,賓拉登家族的大家長穆罕默德一九六八年英年早逝,就是死在一次私人飛機墜落意外中。穆罕默德死後,事業繼承人是長子沙倫(Salem)。二十年後,一九八八年時,沙倫又在另一次意外中喪命,當時他自己駕駛一架實驗性的超輕型飛機,結果在航行中飛機被複雜的電線扯住了,因為飛機太輕,這樣的意外就讓飛機墜落了。

 賓拉登家族裡有許多人都自己開私人飛機,他們對飛行抱持著一股特殊的狂熱喜好。奧薩瑪的一位妹夫,甚至擁有一家瑞士籍的小型航空公司。賓拉登家族成員學習飛行最常上的訓練中心,叫做「霍夫曼飛航學校」(Hoffman Aviation),這個訓練中心「九一一」後聲名大噪,因為FBI的調查顯示,駕駛民航機自殺式地撞向世貿中心和五角大廈的兩名恐怖分子,都是在這個學校習得技術的。

 這就是為什麼「九一一」事件剛發生,第一時間內我寫的報導,直接就說「所有矛頭統統指向賓拉登」。奧薩瑪.賓拉登對美國而言格外頭痛,除了他曾經和美國中情局合作的那段不名譽歷史之外,更重要的是奧薩瑪透過家族的影響,對於西方世界的價值與運作,遠比其他極端派恐怖分子來得熟悉。

 我們不能低估存在於西方與阿拉伯世界間嚴重的文化差異與陌生程度。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不了解也不認同美國的民主與科技。在這樣的前提下,很多對美國宣戰的阿拉伯激進分子,根本不認識美國,更別說有能力滲透進入美國去搞這麼龐大的破壞了。

 我們就以神學士政權裡的這些人為例吧。神學士的歐瑪爾被奧薩瑪奉為回教的最高共同領袖,然而不管是歐瑪爾的出身、經歷,或是他賴以統治的權力基礎、資源,都不足以讓他對他所反對的西方有真正的接觸,更提不到破壞了。把歐瑪爾放進美國,他一定馬上頭暈迷路,什麼事也做不出來。

 奧薩瑪.賓拉登卻不同。他對美國的仇恨一部分來自不願看到美國介入阿拉伯半島、討厭美國支持以色列以殘酷手段對付巴勒斯坦人,然而還有另一部分,來自於他對自己家族因為富裕,因為與西方做生意而蛻變轉化的不能接受。

 奧薩瑪.賓拉登的激烈態度,是以他自己的家族為對象的。他不懈的恐怖報復活動,讓賓拉登家族十分尷尬。整個賓拉登家族被迫在一九九四年發表正式聲明,表示與奧薩瑪斷絕關係。可是阿拉伯傳統中對家族的重視,尤其賓拉登家族其實才拓展到第二、第三代,彼此間的血緣紐帶還非常強烈緊密,因而賓拉登家族部分成員畢竟還是私下提供了奧薩瑪充分的財務支援。

 奧薩瑪的西方知識,協助他策畫異於過去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攻擊、破壞策略,才出現了「九一一」這樣空前驚人的事件。

 為什麼多說了這些關於奧薩瑪與賓拉登家族的事呢?因為這部分是拉希德寫的這本《神學士》最少著墨、漏掉了的一部分。這樣的遺漏,是有道理的。拉希德,如封面裡頁介紹的,是採訪中亞新聞長達二十一年的資深記者,而且他是個巴基斯坦人。他這樣的背景,使得他對沙烏地阿拉伯、在沙烏地阿拉伯崛起的賓拉登,不是那麼關心,不是那麼熟。

 不過同樣的背景,卻保證了拉希德是報導解釋神學士崛起經過的最佳人選。拉希德對中亞新聞的全面掌握,因而得以提出「新大競逐」(New Great Game)的概念,「地勢封閉的中亞蘊藏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是目前世界上最後一片尚未開採的儲備能源,而這個區域衝突的核心也正是這些油源的爭戰。周邊國家與西方石油公司,為了誰能建造那些將能源輸往歐洲與亞洲市場的油管,而爭吵不休。這些競爭結果形成了一個新的『大競逐』——十九世紀為了掌握和控制中亞與阿富汗,結果在俄羅斯與英國之間產生大競逐的再版。」

 在新的大競逐過程中,巴基斯坦深深介入,介入的方式,就是支持神學士政權。神學士的發起者與領導人中,有很多人是在巴基斯坦境內的伊斯蘭神學校受教育的。神學士奪權過程中幾經波折,提供他們最多人力財力支援的,也是巴基斯坦。沒有巴基斯坦,根本就不會有今天的阿富汗神學士政權。

 巴基斯坦人拉希德取得了打入神學士政權內部的先天優勢。他對神學士的性質、領導人的個性的認識報導,到達了其他西方記者不可能到達的高度。

 拉希德這本書英文本去年出版,當時阿富汗還是一個極為冷門的題材。沒想到「九一一」突如其來,於是這本唯一專業正確記錄神學士來龍去脈的書,隨而翻身成了世界級的暢銷書,光是在美國一下子就賣出了幾十萬本。

 不過拉希德寫作的認真嚴肅態度,書中資料之詳細綿密,卻反而保證了這本書雖然藉著「九一一」新聞熱潮,進入許多人家裡,不過真正能耐著性子、下工夫把這本書讀完的人,恐怕比例不會太高。

 感覺到必須認識神學士,但是又實在沒辦法讀全書的人,可能會抱持著一種「慢慢再讀」的想法。不過世局的發展,兩個多月後看起來,神學士竟然快要變成歷史名詞了。在美國強大軍事壓力下,神學士已經面臨了土崩瓦解的命運句點。

 如果神學士真的消失了,拉希德這本書大概就永遠被打入冷宮了。如果是這樣,那麼許多來不及讀完全書的讀者就不會有機會知道:其實這樣的下場,在拉希德的書中已經多少預示了。在拉希德筆下,神學士是靠打擊阿富汗各地的土紳劣豪崛起的,然而他們取得的權力中,牽扯了太多國際及族群的複雜變數。更麻煩的是,他們堅持的激進伊斯蘭宗教禁令的作法,不但在︽可蘭經︾裡找不到依據、在其他伊斯蘭國家裡找不到類似例證,而且在阿富汗得不到普遍民心支持。

 換句話說,拉希德書中早已提醒了我們,國際勢力的代理人戰爭架構如果有重大改變,尤其是巴基斯坦對神學士的支持無法持續,那麼神學士根本就找不到可以維護政權的其他有利因素了!

 眼看神學士起高樓、眼看神學士樓塌了,現在留下來的問題剩下:那麼奧薩瑪.賓拉登呢?他的出路與下場又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