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難以休息的現代社會,讓我們每天遇到無數的壓力、挫折。大企業家面對上億的匯損,小公司老闆擔心兩萬元的房租,小市民恐懼股票投資歸零。但樂觀的人面對挫折時可以迅速復原,悲觀的人卻會讓不快樂的事情越疊越高。人生的悲喜,往往存乎一心。

心理學家Nancy Kalish提出的方法,或許還蠻適合這專欄的讀者:隨時回顧、重建你的人生故事。每週花點時間紀錄、回顧生命中的重要事跡。你可以寫在記事本、打進電腦,或在心裡仔細咀嚼。這並不是只記錄最近發生的事情,而是以你新增長的人生智慧,重新回顧、評估你的生命史。

每 個人都有自己的大事紀:大學畢業、戀愛、分手、四處找工作、結婚、被資遣、創業‧‧‧每一個人生重要階段,會有光輝紀錄,也會有沮喪挫敗,還有些可當作迎 向未來的殷鑑。當你每週例行回首這一大段人生旅途,縱使一時失落,但你會提醒自己,你已在生命裡立下許多重要的里程碑。

做「生命回顧」時,不是只看好事,負面的情緒也要記得。這時你會發現,原來那些令人難堪、難過的事情,你都一一度過。和前男友分手時可能傷心欲絕,但妳走過來了。上次找工作失敗時,你可能暫時陷入憤恨、失去自信的情緒,但也因此你找到現在的工作,因此又認識一些朋友。

成功與失敗都是人生的一部份,都會帶來無法預測的轉機,沒有人能對生命的波折說絕對的好或不好。藉由生命回顧,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從身邊瑣碎煩人的事務移開,重新確認:「我」,才是這故事的主角,是這段旅程的英雄,我完成了許多任務,正在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心理學家Joan Borysenko則認為,人生就像玩雜耍,你同時丟好幾個盤子,有時難免會有個盤子掉在地上,有時會有新的盤子丟進來,但重點是你是否還在舞台中心,正在丟盤子的你才是重點。

但萬一遇到煩人的事情怎麼辦?先徹底放下所有的事情,用20分鐘隨處走走、靜坐打禪、做放鬆訓練。還放不開怎麼辦?每天固定為自己排出至少20分 鐘「無所事事」,不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讓心情放空。如果事情還是煩人,就要學會說「不」。不熟的朋友邀約、客套的社交飲宴,不妨說聲「讓我想想」。不喜 歡、不屬於你的工作,大膽說不。排除一些瑣事,捨棄一些不重要的盤子,多留些時間給自己,就會有餘裕讓自己好好整理不能不放在心頭上的事情。

心情不好?多做運動看看

心情不好、焦慮、有壓力、常失眠時,如果不想過度依賴藥物,運動是最好的方法,療效可能比許多昂貴的健康食品還好,跟心理治療的效果不相上下。運動 可增加腦內啡(endorphin)、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血漿濃度,增加大腦血流,讓肌肉鬆弛。運動可增強自信與自體形象,增進自我控制與勝任一切的感 覺。在不適合服藥的狀況如產後憂鬱症(媽媽可能要哺乳),加強運動是第一選擇。

強烈證據顯示,每次三十~六十分鐘的頻繁運動,可大幅度改 善心情。為了能更快復原,我會跟病人強調充分運動的重要性。不過,也有研究證實,單做一次半小時的運動,就可能改善心情,並且持續帶來超過一週的效益。有 些病人會說:「我的憂鬱症起初非常嚴重,服藥後病情改善就可以出門運動,然後很快就好了」。有時服藥的目的是為了讓病人恢復運動,否則重度憂鬱病人很難激 起運動的動機。

該做什麼運動呢?如果你擁有堅強的意志力能一週運動五天,就可以考慮更換不同的運動型態,有時跑步,有時游泳,有時做伸展 操或舉重,也可以在一天內做不同類的運動,在不同時間做,加起來超過半小時即可。切換不同類的運動可運用到身體不同肌肉,也可避免過度使用同一肌肉群造成 運動傷害。適度熱身,常補充維他命D與鈣質,定期健康檢查,先查詢運動技巧,可減少運動不當造成的後遺症。

常運動的人對抗壓力的能力也會 比較好,身心會較鬆弛不易緊張。不過,假如病情已經嚴重到光靠意志力無法改善時,跑得滿身大汗不如適度服藥。最無奈也最常見的狀況是:病人每天要工作十二 小時、或下班後得馬上接小孩回家煮飯,假日累得只想休息,想把小孩放一邊去跑步肯定被唸‧‧‧‧‧有時,對人生不再抱持希望的病人也不會想運動,只求吃藥 能讓心情平靜能睡得好。「那顆粉紅色放鬆的藥吃下去,眼淚馬上就流不出來」,也有病人說:「我一跑步完,又忍不住嚎啕大哭」。這時,也就無需排斥藥物的作 用了。

怎麼吃才能常保心情愉快?

常有病人詢問罹患憂鬱症時該怎麼吃比較好,雖然我對營養學、健康飲食讀過的書不多,但還是整理一些最近看到的新知,提供網友參考:

最近有篇研究指出,常吃「加工食品」的人,會增加得到憂鬱症的機率。這裡所說的「加工食品」,主要是指點心、油炸食物、醃肉、精緻穀物(如糙米製作成白米)或高脂的奶製品。相對的,吃「未加工食品」如新鮮蔬菜、水果與鮮魚,就比較不容易得到憂鬱症。

另 一篇研究則指出:地中海型飲食----常吃蔬菜、水果、堅果、魚、豆、「全穀類」(如糙米)、橄欖油,比起常吃肉類、肉製品、全脂奶製品的人,可降低 30%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這兩篇研究引起許多人注意,或許未來這些飲食指標會像「三三三」的全民運動一樣,成為國家推動國民健康政策的重要方向。

研 究者推測,飲食影響心情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透過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這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神經滋養因子。BDNF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參與神經元的分化、成長與重塑。飲食習慣的變更,可能會影響到BDNF的形 成與作用,進而影響情緒的穩定程度。事實上,有些學者推測,憂鬱症藥物的作用之一,就是透過提昇BDNF的功能,修復長期壓力下受損的神經連結。你的飲食 也可能藉此來左右你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

另一個有趣的研究則針對減重計畫成員,區分成「低脂肪組」與「低糖份組」。兩組都要嚴格限制每天 的熱量,所以低脂肪組會吃較多的糖份,低糖組會吃較多的脂肪與蛋白質。計畫實施八週後,兩組成員的心情都改善許多(因為體重減輕了!)。但一年後,低糖份 組成員的心情漸漸回復到跟之前差不多,可是低脂肪組的心情還是能一直維持在最佳狀態。這研究讓我們推測,如果要靠健康飲食改善心情,限制脂肪會比限制糖份 有用。

過去一些研究告訴我們,過度攝取糖份可能跟憂鬱症有關,omega-3等深海魚油的成分可改善憂鬱症,而心情不好的人血液中的鈣質 明顯偏低。有些學者則認為,現在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如過動症、自閉症盛行率比以往增加許多,跟高脂肪高糖份、不健康的西式飲食有關。也有人主張,學校 的營養午餐應該要改成以生機飲食為主,兒童不應該常吃麥當勞。當然,飲食只是影響心情的眾多因素之一。或許你可以跟家人或好友一起用健康的食材洗菜、煮 飯,一起吃飯聊天,甚至一起尋找食材或種菜。健康的食物加上「樂活」的生活,對增進快樂會更有幫助。

 

憂鬱症藥物並不是只能治療憂鬱症

跟病人討論病情時常會說:「那這樣我建議你服用憂鬱症藥物」,然後病人就開始問說:「我有憂鬱症嗎?我的憂鬱症到什麼程度了」?其實憂鬱症藥物並不是只對「憂鬱」症狀有效,對「焦慮」和「疼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憂鬱症的藥」是口語方便溝通的名詞,其實對於恐慌症強迫症廣泛焦慮症 、畏懼症等典型的焦慮症,憂鬱症藥物也是首選藥,甚至需要服用到比治療憂鬱症更高的劑量。雖然一般鎮靜劑對焦慮症狀也有效果,但若需要長期服用,鎮靜劑容易出現依賴、肌肉鬆弛影響精細動作、短期記憶受損的副作用,憂鬱症藥物相對效果更好、更安全。而憂鬱症藥物對腸躁症 有時也有意外的效果。

人 類對大腦的認識還很粗淺,憂鬱症藥物對這個病人會發揮什麼作用、為什麼會有作用,還很難說清楚,只能靠臨床經驗以及嘗試藥物來幫助病人。但有時也會出現一 些意外的效果,如有些病人服用憂鬱症藥物不久後回來說,醫師我多年的酸麻、肩頸酸痛好了,如果把藥停掉又會復發。也有病人奇特的經前症狀(如莫名的喉嚨腫 脹)也被憂鬱症藥物治好。許多人服用憂鬱症藥物後精神抖擻、體型變瘦、飲食習慣改變。

問題在於,我們無法預測某顆藥對某位病人的療效,也 無法預測最佳劑量----有些病人服用半顆藥就覺得效果很好,有些人要加到一天三顆。有些病人第一次服藥就感到效果很好,有些病人一吃藥就覺得暈眩想吐, 有些病人要歷經多次調藥後才找到最佳處方。有些病人會感謝某某神醫治好他看過好幾位醫師都治不好的問題,其實也只是先前的醫師幫忙做了嘗試錯誤。

絕 大多數人並不瞭解某些憂鬱症藥物對「慢性疼痛」效果很好。如Duloxetine、Venlafaxine、Amitriptyline都是治療慢性疼痛 的A級藥物,Bupropion治療疼痛的效果較差,但副作用較少,用來治療較溫和的疼痛效果也不錯。這些藥物會在神經節調整疼痛感覺的傳遞,減緩不舒服 的感覺,有些病人累積多年的疼痛就因此緩解、甚至不再有疼痛感,心情也跟著好很多。只可惜,除非原先的醫師轉介,很少有病人會來精神科治療慢性疼痛。

憂 鬱症藥物的作用機制,可能來自於間接增加大腦神經元細胞間連結的增生,修復長期壓力帶來的皮質細胞損傷,而這些藥物也會作用在全身的神經系統,所以對大腦 與神經系統會造成全面性的改變----包括療效與副作用。憂鬱症藥物可能會治好許多長期不舒服的症狀,但也可能會引發一些你不喜歡的副作用。所以,我們不 會鼓勵所有人都服用憂鬱症藥物來讓自己快樂。如果你長期憂鬱、焦慮或有些身體莫名的疼痛、酸麻、悶痛、暈眩、緊繃,造成身心上的痛苦,可嘗試服用憂鬱症藥 物一段時間。如果能減輕這些不舒服,是否值得長期服用這顆藥呢?這問題可請醫師提供建議,但病人本身也可自己判斷----當然,有時你還是得服用過這些藥 物後,才能判斷到底值不值得。

附註:一般憂鬱症藥物有抑制血清素(serotonin)再吸收(re-uptake)的作用,具有A級止 痛效果的憂鬱症藥物還有抑制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再吸收的作用,Bupropion則有增加多巴胺(dopamine)的作用。學 界公認憂鬱症藥物的作用絕對不只是來自增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的濃度,因為服藥後不久,這些傳導物質的濃度就已經增 加,但憂鬱症藥物的藥效常需要三、四星期才會陸續出現。有一種說法是憂鬱症藥物會增加神經生長激素的濃度,讓神經元之間受損的連結增生,所以需要時間。若 是能讓受損連結恢復,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病人許多症狀都改善了-----雖然我們並不瞭解詳細的作用機制。

 

走出憂鬱症的十個方法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女性一生中至少得到一次重度憂鬱症的機率是25%,男性是15%。而美國去年就有12%成年人服用抗憂鬱藥物(這是一千多萬人)。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憂鬱症越來越普遍,你身邊隨時會有人得到憂鬱症。在此我整理一些走出憂鬱症的簡便方法。

一、睡眠一定要充足:

看診時常遇到病人回診時說:「醫師,我這星期睡得很好,心情就好很多了!」我常見到睡得好後病情急速好轉的例子。失眠對身心帶來負面影響 的研究太多了,千萬不會因為怕「依賴」安眠藥、鎮靜劑而繼續失眠。長期失眠的副作用 肯定大於服用一顆溫和的鎮靜劑。

二、多做運動,還是多做運動

沒有第二句話,決心對抗憂鬱症,就要多做運動 。最好是每天做三十分鐘運動,可交替做慢跑、騎腳踏車、韻律舞、健康操等等,讓身體放鬆、幫助睡眠,同時讓大腦釋放出天然的抗憂鬱成分。運動也可幫助你在復原時逐漸減少用藥。

三、重新整理生活步調

許 多憂鬱症病人忙到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空間,所以沒辦法運動、沒辦法放鬆自己,這在家庭主婦與必須加班趕工的上班族最常出現。這時,要試著捨去較不 重要的事情,或請其他家人幫忙承擔家務。當然,會來看精神科門診的病人,大部分受限於客觀環境做不到(或已經失去決心、動力),所以要藉助藥物幫忙。

四、不要害怕憂鬱症藥物

憂鬱症藥物有修復大腦神經 的作用。越嚴重的憂鬱症狀(如整天不想動、失去興趣、心情低落)對憂鬱症藥物反應越好,但服用憂鬱症藥物前三天常出現噁心想吐副作用,有些人會害怕就不敢服藥。但服用藥物一個月後大幅改善的例子超過50%,比起前三天的副作用,這很值得嘗試。

五、找到適合的藥,別太快停藥

一般憂鬱症服用藥物的療程約3-6個月。服用滿三個月後如果接近痊癒,後三個月就可以慢慢減藥。多數人不需要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 ,不用擔心藥物後遺症。只吃藥一個月的復發率,是吃滿三個月才減藥的好幾倍,所以不要急著太快把藥停掉。

六、「比較輕」的藥或健康食品 ,有時也有效

如果你得到的是「中輕度」的憂鬱症,然後不想吃憂鬱症藥物,或吃了憂鬱症藥物很不適應,有時只服用「比較輕」的抗焦慮藥物克服胸悶、心悸、煩躁、焦慮等症狀,搭配一些鈣片、B群、魚油加上運動與睡眠,有時也可加快復原的速度。

七、學習放鬆訓練

「瑜珈」是最方便學習的自我放鬆方法。「關照身體、修復心靈」這本書很實用地介紹許多自我放鬆的方法。有些醫院與診所也有配合「生理回饋儀」學習「腹式呼吸 」的課程。學會這些技巧,一輩子都很受用。

八、早上起來曬太陽

固定時間睡眠、起床,然後曬太陽,一來可調整生理時鐘,二來可促進分泌維生素D ,三來可避免睡太晚影響晚上睡眠。早上散步曬太陽,傍晚跑步完洗澡吃飯,是最理想的抗憂節奏。

九、隨時隨地伸展操

工作累了、讀書累了,在茶水間、樓梯間就可以做做伸展操。小學生會在下課十分鐘玩個球,大人反而忘記這麼簡單的道理。

十、不要一直看電視

手裡拿著遙控器,從新聞台、電影台一直短到戲劇台,這是最不好的休閒模式。如果你只是漫無目的地看電視,或回到家就一直盯著電視一部接著一部看,建議你,把電視機關上。打電話給朋友,約出去聊聊天或吃宵夜,或跟你的伴侶出去散散步,你會發現你比看電視得到更多。

(如果你確實地照以上的方法做,但憂鬱症還是拖很久好不了,建議你試試「心理治療」。只是正式的心理治療多數需要自費,有些人負擔不起,所以不列入以上十個要點)

健走讓你大腦萎縮變慢,降低失智風險

前幾天看到一篇很有意義的醫學新聞:老年人每星期健走十公里,可減少大腦萎縮程度,降低罹患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對老年人有幫助,對中年人有沒有幫助?我猜也是有的。

這 研究很辛苦地蒐集一群老人的資料,而且追蹤了十三年(這些老人原本就在某個認知研究計畫裡)。受測者共有299人,而且都沒有罹患失智症的徵兆。研究者測 量了這群人一星期走路的距離。九年後(真有耐性啊),研究人員用MRI(核磁共振)測量老人的大腦大小。再過四年,這群人接受失智症與認知功能障礙的測 試。

研究結果是:每星期走路6-9英哩(一英哩大約等於1.6公里)的人,比起走路較少的人,保有大腦灰質的程度最高。走更多路的人(一星期大於十英哩),並不會更加減少大腦萎縮的程度。

再過四年,40%的受測者出現失智症與認知功能障礙。如同預期的,運動量較多、大腦灰質保留較多的老人,降低了兩倍罹患失智症狀的風險。

在 越來越多人可以安享晚年的現代國家,失智症毫無疑問是最受矚目的議題。活得老,最好也要能好好享受生活,最好可以慢一點忘掉過去心愛的人。可惜到目前為 止,還沒有出現失智症的靈丹妙藥,現在的藥物只是讓你「退化得慢一點點」而已,而且多少有些副作用。我們現在能做的,可能就是從這些研究裡尋找一些適合自 己的方法,自己多些努力。

運動對大腦的好處已經是共識,不過要像這篇論文這樣追蹤十幾年並不容易。臨床上,我們可以常看到病人透過努力運 動、報名游泳班克服憂鬱症。對於某些不適合服用太多藥物的老人或青少年,持續運動是改善憂鬱心情的首選方法之一。晚飯後,跟你的伴侶去繞公園走幾圈,也許 你就可以多記得她幾年喔。

(本文主要資料來源:Neurology. 2010;75:1415-1422)

唉~~~~~~~那想快點忘掉伴侶存在的人怎麼辦 XD 劃錯重點

運動、吃菜好過吃藥

人的大腦很複雜,導致心情不好的原因有許多種,單一處方的抗憂鬱劑成效有限,通常只會有三分之二病人感覺到有療效。而有療效的病人裡,有三分之一只感到輕微有效,有三分之一不吃藥也會好轉。所以,真正因為抗憂鬱劑讓心情顯著改善的比例,算一算不過九分之二。

吃抗焦慮藥物幫忙放輕鬆、改善睡眠品質,有時可以讓心情更加改善。但抗焦慮藥物容易成癮、有耐受性,理論上不應長期使用。所以,教科書上會建議可同時給予病人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可增強藥物的作用。

不過,在台灣,若想用健保得到完善的心理與認知、行為治療並不容易,自費尋求治療的費用與時間成本則遠非一般小市民能負擔,這時,改變生活形態,必要時搭配藥物治療,可能是改善心理健康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一 項英國的跨社區大型研究指出,改善飲食(多吃菜、多吃水果),以及增加運動量,和健康狀況的改善明顯相關。研究顯示,短時間內,心理健康改善的幅度大於生 理上的健康。而「快樂」與「心靈平靜」,是研究對象認為改善最多的項目。由於這些研究是伴隨著英國的社區健康改善計畫,研究者認為,外在力量的介入與讓社 區居民感受到的關心,也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多吃 菜、多吃水果、多運動、有人關心你,讓你快樂的程度,可能比百憂解還有效。這並不是說藥物不重要。重度憂鬱症病人、或如名作家吳淡如自述的憂鬱症家族,對 藥物的反應通常會特別好。當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時,吃些藥讓白天放鬆心情、晚上換取好眠,才會有力氣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也才有可能運動,以及找外界資 源、朋友幫助自己。

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問題,一旦脫離緊急狀況、恢復 個人自理能力時,「改善生活形態」所能帶來的改變,往往比藥物還大。最近許多跨國研究都顯示:光靠吃藥來降低一些抽血檢查的指數,不見得會延長壽命。對於 壽命有限、而且健康狀況常受制於體質、基因的人類來說,改變生活方式,讓自己快樂一點,或許是更好、更實際的人生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