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現在才發表這篇文章有點放馬後砲
但是儘管有點過期我還是覺得應該放上
伊莉莎白·泰勒女爵士,DBE(Dame 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1932年2月27日-2011年3月23日),著名美國電影演員,好萊塢傳奇女星。年輕時因為她的美艷而贏得「玉女」的稱號。她有「好萊塢的常青樹」和「世界頭號美人」之稱。
泰勒1932年生於英國倫敦,她的父母都是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藝術品商人,父親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母親有德國血統。父親在倫敦開辦了一家畫廊,母親是名舞台劇演員,結婚後放棄了自己的職業。她自幼習舞,當1939年二戰的陰雲開始籠罩歐洲時,7歲的她就隨父母移居到了美國好萊塢。
1942年,年僅十歲便登上銀幕出演了《每分鐘出生一個孩子》(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成為她的銀幕處女作;翌年轉米高梅公司, 其後在該公司從藝將近20年。泰勒幾十年來一直身踞好萊塢頭號女星之列。她容貌秀美、氣質高雅、演技精湛,長於不同人物特性的刻畫,常飾多情任性的浪漫女 性。在幾十年的銀幕生涯中,她與眾多的好萊塢明星合拍了不少名片,曾憑藉1960年的《巴特菲爾德8號》(BUtterfield 8)和1966年的《誰怕維吉尼亞·伍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另外還有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63年她在投資4400萬美元的史詩大片《埃及豔后》(Cleopatra)中擔任女主角Cleopatra,她以100萬美元的片酬成為當時片酬最高的女演員,該片更是她最具知名度的代表性作品。
1980年代她開始投身於慈善事業:1985年,她舉辦的慈善宴會最後發展成美國愛滋病研究會;1991年,她成立了伊莉莎白-泰勒愛滋病基金會,致力於發展防治愛滋病的公益事業。
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7名。
伊麗莎白·泰勒一生結過八次婚,有過七個丈夫,而其中她與理察·伯頓的婚姻持續的時間最長也更為外界所關注。於是她坎坷曲折的婚姻情感生活成為她傳奇生涯的一大特色。
步入晚年的伊麗莎白·泰勒身體狀況漸差,在2005年當她出席公開活動時,因行動不便而須坐輪椅。在2006年4月末,有消息傳出伊麗莎白·泰勒已經病入膏肓,進入彌留狀態,但她的發言人對此加以否認。2010年3月伊麗莎白泰勒重病在身,但她放棄治療拒絕就醫,並直接向親友說:她活夠了。[1]2011年3月23日在醫院因充血性心臟衰竭而告別人世,享壽79年[2][3]。
伊莉莎白·泰勒 | |||
---|---|---|---|
![]() |
|||
女演員 | |||
本名 | 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 | ||
別名 | Liz Taylor | ||
出生 | 1932年2月27日![]() |
||
逝世 | 2011年3月23日 (79歲)![]() |
||
配偶 | Conrad Hilton Jr. (1950-1951) Michael Wilding (1952-1957) Michael Todd (1957-1958) Eddie Fisher (1959-1964) Richard Burton (1964-1974) Richard Burton (1975-1976) John Warner (1976-1982) Larry Fortensky (1991-1996) |
||
出道日期 | 1941年 | ||
出道作品 | 《每分鐘出生一個孩子》 | ||
代表作品 | 《戰國佳人》 《朱門巧婦》 《夏日痴魂》 《青樓艷妓》 《埃及豔后》 《靈慾春宵》 |
||
活躍年代 | 1941年-2001年 | ||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 |||
|
中文譯名 | |
拉丁字母 | Elizabeth Taylor |
大陸譯名 | 伊丽莎白·泰勒 |
台灣譯名 | 伊莉莎白.泰勒 |
港澳譯名 | 伊利沙伯.泰萊 |
伊莉莎白·泰勒女爵士,DBE(Dame 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1932年2月27日-2011年3月23日),著名美國電影演員,好萊塢傳奇女星。年輕時因為她的美艷而贏得「玉女」的稱號。她有「好萊塢的常青樹」和「世界頭號美人」之稱。
泰勒1932年生於英國倫敦,她的父母都是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藝術品商人,父親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母親有德國血統。父親在倫敦開辦了一家畫廊,母親是名舞台劇演員,結婚後放棄了自己的職業。她自幼習舞,當1939年二戰的陰雲開始籠罩歐洲時,7歲的她就隨父母移居到了美國好萊塢。
1942年,年僅十歲便登上銀幕出演了《每分鐘出生一個孩子》(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成為她的銀幕處女作;翌年轉米高梅公司, 其後在該公司從藝將近20年。泰勒幾十年來一直身踞好萊塢頭號女星之列。她容貌秀美、氣質高雅、演技精湛,長於不同人物特性的刻畫,常飾多情任性的浪漫女 性。在幾十年的銀幕生涯中,她與眾多的好萊塢明星合拍了不少名片,曾憑藉1960年的《巴特菲爾德8號》(BUtterfield 8)和1966年的《誰怕維吉尼亞·伍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另外還有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63年她在投資4400萬美元的史詩大片《埃及豔后》(Cleopatra)中擔任女主角Cleopatra,她以100萬美元的片酬成為當時片酬最高的女演員,該片更是她最具知名度的代表性作品。
1980年代她開始投身於慈善事業:1985年,她舉辦的慈善宴會最後發展成美國愛滋病研究會;1991年,她成立了伊莉莎白-泰勒愛滋病基金會,致力於發展防治愛滋病的公益事業。
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7名。
伊麗莎白·泰勒一生結過八次婚,有過七個丈夫,而其中她與理察·伯頓的婚姻持續的時間最長也更為外界所關注。於是她坎坷曲折的婚姻情感生活成為她傳奇生涯的一大特色。
步入晚年的伊麗莎白·泰勒身體狀況漸差,在2005年當她出席公開活動時,因行動不便而須坐輪椅。在2006年4月末,有消息傳出伊麗莎白·泰勒已經病入膏肓,進入彌留狀態,但她的發言人對此加以否認。2010年3月伊麗莎白泰勒重病在身,但她放棄治療拒絕就醫,並直接向親友說:她活夠了。[1]2011年3月23日在醫院因充血性心臟衰竭而告別人世,享壽79年[2][3]。
獎項
- 1956年獲得金球獎傑出貢獻獎
- 1957年因《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y)》獲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 1958年因《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 1959年因《夏日痴魂(Suddenly,Last Summer)》獲第十六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
- 1959年因《夏日痴魂(Suddenly,Last Summer)》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 1960年因《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獲第3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1966年因《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獲第3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1967年因《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獲英國學院獎最佳女演員獎
- 1973年獲金球獎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1984年獲金球獎甘迺迪藝術成就獎
- 1993年美國電影學會頒發AFI終身成就獎
- 1997年獲得SAG終身成就獎
- 1998年獲美國電影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 1999年獲英國電影學院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 2000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勳章
影視作品
1940年代
- 1942年 《每分鐘出生一個孩子(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
- 1943年 《靈犬萊西(Lassie Come Home)》
- 1944年 《簡愛(Jane Eyre)》,《多佛絕壁(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玉女神駒(National Velvet)》
- 1946年 《戰火歷險記(Courage of Lassie)》
- 1947年 《伴父生涯(Life With Father)》,《乳燕飛(Cynthia)》
- 1948年 《玉女嬉春(A Date With Judy)》,《玉女傾城(Julia Misbehaves)》
- 1949年 《小婦人(Little Women)》,《陰謀者(又譯作玉女情魔 Conspirator)》
1950年代
- 1950年 《The Big Hangover》,《岳父大人(Father of the Bride)》
- 1951年 《暴君焚城錄(Quo Vadis?)》,《玉女弄璋(又譯作:父親的微薄紅利 Father's Little Dividend)》,《陽光照耀之地(又譯作:郎心如鐵 A Place in the Sun)》,《冒牌英雄(Callaway Went Thataway)》
- 1952年 《愛情至上(又譯作:玉女求凰 Love Is Better Than Ever)》,《劫後英雄傳(Ivanhoe)》
- 1953年 《玉女雲裳(The Girl Who Had Everything)》
- 1954年 《狂想曲(Rhapsody)》,《象宮鴛劫(Elephant Walk)》,《浪子回頭(Beau Brummell)》,《魂斷巴黎(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 1956年 《City of Stars》
- 1956年 《巨人(Giant)》
- 1957年 《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y)》,《Operation Raintree》
- 1958年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又譯作:朱門巧婦 Cat on a Hot Tin Roof)》
- 1959年 《夏日痴魂/忽爾昨夏(Suddenly,Last Summer)》
1960年代
- 1960年 《巴特菲爾德8號(又譯作:青樓艷妓 Butterfield 8)》,《Scent of Mystery》
- 1962年 《Lykke og krone》
- 1963年 《埃及豔后(Cleopatra)》,《大飯店(The V.I.P.s)》
- 1964年 《On the Trail of the Iguana》
- 1965年 《春風無限恨(The Sandpiper)》,《一代情侶(The Love Goddesses)》,《The Big Sur》
- 1966年 《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 1967年 《馴悍記(La Bisbetica domata)》,《金眼的反映(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孽海游龍(The Comedians)》,《浮士德游地獄(Doctor Faustus)》,《The Comedians in Africa》
- 1968年 《Around the World of Mike Todd》,《富貴浮雲(Boom)》,《滄海孤女恨(Secret Ceremony)》,《On Location: 'Where Eagles Dare'》
- 1969年 《安妮的一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1970年代
- 1970年 《人間遊戲(The Only Game in Town)》
- 1972年 《愛情你我他(Zee and Co.)》,《奇男奇女奇情(Hammersmith Is Out)》
- 1973年 《守夜(Night Watch)》,《春回情斷(Ash Wednesday)》, Under Milk Wood
- 1974年 《The Driver's Seat》,《娛樂世界(That's Entertainment!)》
- 1976年 《青鳥(The Blue Bird)》,《娛樂世界續集(That's Entertainment, Part II)》
- 1977年 《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
- 1979年 《冬季殘殺(Winter Kills)》
1980年代
- 1980年 《破碎的鏡子(The Mirror Crack'd)》
- 1981年 《融洽(Genocide)》
- 1983年 《Montgomery Clift》
- 1985年 《North and South》
- 1987年 《撲克俏佳人(Poker Alice)》電視
- 1988年 《Il Giovane Toscanini》,《太空城(Moonwalker)》
- 1989年 《共同的線索(Common Threads: Stories from the Quilt)》
- 1989年 《濃愛痴情(Sweet Bird of Youth)》電視
1990年代
家庭
- 父親:弗朗西斯·泰勒(Francis Lenn Taylor,1897年 - 1968年),畫商
- 母親:薩拉·泰勒(Sara Taylor,1896年 - 1994年),話劇演員
- 哥哥:霍華德·泰勒(Howard Taylor)
- 丈夫:
- 1950年5月6日至1951年1月29日,尼克·希爾頓(Nicky Hilton)
- 1952年2月21日至1956年10月4日,麥可·威爾丁(Michael Wilding),演員
- 1957年2月2日至1958年3月23日,麥可·托德(Michael Todd),製片人
- 1959年至1964年3月6日,艾迪·費歇爾(Eddie Fisher)歌手、演員
- 1964年3月15日至1974年6月26日,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演員
- 1975年10月至1976年夏,與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復婚
- 1976年10月4日至1982年11月7日,約翰·華納(John Warner),參議員
- 1991年10月6日至1996年11月,拉里·福坦斯基(Larry Fortensky),司機
註釋
- ^ 陶泰山/中廣新聞,"伊麗莎白泰勒重病放棄治療 直言已活夠了"[1],中國時報,2010-03-30.
- ^ ABC: Actress Elizabeth Taylor dies at age 79
- ^ 好萊塢巨星伊莉莎白泰勒病逝 享壽79歲
外部連結
- 伊莉莎白·泰勒(zhongshan.gd.cn)
- 伊莉莎白·泰勒(gz163.cn)
- 伊莉莎白·泰勒(vodfan.com)
- 伊莉莎白·泰勒(grassy.org)
- 永遠的話題女王——〔伊麗莎白泰勒〕
一 代巨星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2011年3月23日,也就是昨天在醫院因充血性心臟衰竭過世,享年79歲。余生也晚,開始知道伊莉莎白特泰勒時她已經是「玉婆」,多半在 新聞裡看到她為麥克傑克森的清白力爭;然而她最讓世人難忘的是《埃及豔后》裡的絕美模樣,以及一雙美麗的紫羅蘭色眼睛。
伊 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出生於英國,後來又搬回美國居住,以童星出道,9歲就在電影《每分鐘出生一個孩子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初次亮相。成年後為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公司的旗下的知名女星,也以Liz Taylor為人熟知。曾為世界上片酬最高的女星,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票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7名,曾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60年《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1966年《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伊莉莎白泰勒又以珠寶收藏家、珠寶設計師聞名,晚年致力公益慈善活動,尤其對愛滋病防治貢獻卓著。
伊莉莎白泰勒從童星出身,到全球知名的超級巨星,年華老去,絢爛歸於 平淡,一路伴隨成長老去的影迷應該有許多感觸。 像葛莉絲凱莉、黛安娜王妃年輕貌美時瘁逝,留在世人記憶裡永遠是最漂亮的模樣。然而像伊莉莎白泰勒般,一點一滴老去,光華不再只能追憶,晚年又飽受疾病折 磨,雖然是生命的自然歷程,不免讓人唏噓。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戲裡戲外,她都曾是最耀眼的那顆星,也以自己廣大的影響力做了許多有意義回饋社會的事,是影 壇的標竿大物。
永別了豔后,伊麗莎白泰勒!
北京時間3月23日消息,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縱橫好萊塢60餘年,曾五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並兩次得獎。在她漫長的演藝生涯中曾塑造過無數經典的銀幕形象,為紀念玉婆,《娛樂週 刊》(Entertainment Weekly)盤點了泰勒曾飾演過的11個經典角色。
《靈犬萊西》(上)《簡愛》(下)(圖片來源:資料圖)
1.《靈犬萊西》(Lassie Come Home)/《簡愛》(Jane Eyre)
這兩部作品提醒世人,米高梅明星生產線上誕生了一位天賦驚人的童星。雖然泰勒在這兩部影片中並未飾演主要角色,但當她出現時,無論誰都不能將視線從她身上挪走。
在《靈犬萊西》中,她飾演富人奈傑-布魯斯(Nigel Bruce)的孫女,對那只買來的牧羊犬充滿同情。泰勒在《簡愛》中飾演簡的童年好友海倫-彭斯(Helen Burns),
她的名字甚至不曾出現在演職員表中,但卻絕對稱得上影片的亮點之一。
《玉女神駒》(圖片來源:資料圖)
2.《玉女神駒》(National Velvet)
年僅12歲的泰勒出演了這部講述人與馬的經典影片,片中對於少女情感世界的探觸細緻入微,豐富的色彩也讓這部影片超凡脫俗(影片也第一次展現這位女 星那雙湛藍的雙眼)。唐納德-克裏斯普(Donald Crisp)與奧斯卡獎得主安妮-裏維爾(Anne Revere)飾演女主人公的雙親,米基-魯尼(Mickey Rooney)則飾演那位年輕易怒的馴馬師,幫助女主角籌備那場盛大的賽馬比賽。當鏡頭對準泰勒時,她仿佛正在展現自己內心的秘辛。
《郎心如鐵》(圖片來源:資料圖)
3.《郎心如鐵》(A Place in the Sun)
《郎心如鐵》第一次證明了伊莉莎白-泰勒是一位充滿可能性與想像力的女演員,泰勒本人也將本片視為真正開始學會並享受表演。這部影片改編自作家西奧 多-德雷瑟(Theodore Dreiser)的小說《美國的悲劇》(American Tragedy),由喬治-斯蒂文斯(George Stevens)擔任導演兼編劇。最初劇組將泰勒飾演的角色定義為一名美艷不可方物的上流女子,但泰勒對於安琪拉-威克斯(Angela Vickers)的演繹則融合了性感與深度。在陽臺上的那段劇情至今讓人映像深刻,泰勒對著克裏夫特輕輕呢喃:“告訴媽媽——全都告訴媽媽。”年僅19歲 的泰勒,演技卻已經超越了年齡的界限。
《戰國佳人》(圖片來源:資料圖)
4.《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ry)
《戰國佳人》是米高梅意圖重現《亂世佳人》輝煌的又一次大手筆,也為泰勒帶來了她人生五次奧斯卡提名中的第一次。她飾演的蘇珊娜-德雷克(Susanna Drake)仿佛是斯嘉麗(《亂世佳人》)與布蘭奇(《慾望號街車》) 的融合體,但也確實打上了她自己獨特的烙印。除了本片之外,上世紀50年代她還出演了《象宮鴛劫》(Elephant Walk)與《巨人傳》(Giant)兩部成功的影片,離巨星只差一步之遙。在這部影片中,她又一次和好友克裏夫合作,但正是拍攝這部影片時發生的意外車 禍使得克裏夫事業滑坡,泰勒之後也一直不離不棄的保護這位好友。
《朱門巧婦》(圖片來源:資料圖)
5.《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
憑藉《朱門巧婦》一片,泰勒終於步入巨星殿堂,也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由於導演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去除了田納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原作中男主人公的同性戀情結,故事情節有些晦澀難懂,但泰勒成功飾演了那位溫柔而又穩重的賢妻麥姬(Maggie),她與保羅-紐曼(Paul Newman)的合作也堪稱金童玉女。這部影片上映時正值泰勒拆散艾迪-費舍爾(Eddie Fisher)與黛比-雷諾茲(Debbie Reynolds)的婚姻並與前者結婚,這也讓泰勒喪失其在第三任丈夫邁克-托德(Mike Todd)飛機失事之後獲得的公眾同情心。
《夏日癡魂》(圖片來源:資料圖)
6.《夏日癡魂》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
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飾演的維納波夫人(Mrs. Violet Venable)要求蒙哥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飾演的精神科醫生為泰勒飾演的侄女凱瑟琳(Catherine)實施腦部切除手術,因為凱瑟琳瘋了。醫生在與凱瑟琳接觸後,為她的魅力所傾 倒,同時也解開了血腥的內幕。原來維納波夫人是怕凱瑟琳會洩露關於自己兒子塞巴斯蒂安(Sebastian)死因的內幕。這部影片為泰勒獲得了第三次奧斯 卡提名,同時也為赫本獲得了第八次提名。
《青樓歌妓》(圖片來源:資料圖)
7.《青樓歌妓》Butterfield 8 (1960)
“媽媽,面對現實吧,我一直都是蕩婦。”泰勒扮演的格麗婭-旺德勞斯(Gloria Wandrous)在片中這樣說。她扮演的是一位濫交的模特,不同於一般的應召女郎,電影開篇時這個角色曾在鏡子上用口紅寫到“不賣”。泰勒曾表示不喜歡 這個角色,但正是這個角色為她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在頒獎典禮前,她身患肺炎,並接受了緊急氣管切開手術,因此也可以將這個獎理解為對她勇敢克服病 魔的安慰。
《埃及艷后》(圖片來源:資料圖)
8.《埃及艷后》Cleopatra(1963)
電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考慮到通貨膨脹,現在仍然是),也是泰勒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在這部時長四個小時的鴻篇巨制中,理查德-伯頓 (Richard Burton)扮演安東尼(Antony),雷克斯-哈裏森(Rex Harrison)扮演凱撒大帝(Caesar),而泰勒則將歷史上著名的埃及艷后演繹得淋漓盡致。當她說:“鏡子都崇拜我。”你相信了。當她說:“我心 中充滿愛和生活。”你仍然相信。
《靈欲春宵》(圖片來源:資料圖)
9. 《靈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
泰勒的表演總是近似于尖叫,有時甚至超過尖叫。在這部邁克-尼可爾斯(Mike Nichols)執導的根據愛德華-艾比(Edward Albee)的舞臺劇改編的影片中,泰勒用她的尖叫將情感宣泄推向極致。為了塑造角色,泰勒增重30磅,並將頭髮染成灰白,最終第二次問鼎奧斯卡最佳女主 角獎,並再次證明自己的成功並非只靠迷人的臉蛋。
《禁房情變》(圖片來源:資料圖)
10. 《禁房情變》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1967)
影片根據卡森-麥克卡倫(Carson
McCullers)的同名小說改編,這是泰勒最後一次正式出演電影長篇。片中她與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出演對手戲,後者扮演一位美國南部的同性戀軍官,苦苦暗戀著一名士兵。這是一部瘋狂的影片,其中一個角色甚至用園藝剪刀剪掉了自己的乳頭,
泰勒似乎是整個房間裏最正常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