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香港四大名茶-清明茶

清明茶 - 簡介:

清明茶是漳州詔安平和一帶客家獨有的一種茶,它生長在深山老林裡,是純野生的單樅和一些不知名的茶混合在一起而制,每到清明的時候客家婦女就會到山 上去采,因數量有限此茶一般不外賣,也有可送不賣之說。清明茶,在一年四季裡,只有清明時候采的茶葉(一般叫春茶),製成的茶葉是黑色的,其他三季都是黃 色的!一般一年就采一次!本來種植的數量也不多(一般多種在高山),所以產量很少!清明茶藏久了,表面會出現一層白色,千萬別當是茶葉發黴,把茶葉給扔 了。“發黴”的清明茶才是珍品!!千萬別當傻瓜,暴殄天物。

針對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生活高度緊張的今天,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大而普遍存在著頭暈、目眩、易困、精神倦怠等現象。清明茶具有開竅醒神、健脾利濕、緩解精神壓力、清肝明目的作用。

清明茶 - 來歷:

清明茶來歷於:清代《隴蜀余聞》載:“蒙頂貢茶從唐至清同千多年裡歲歲入官,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現在已不大聽到關於“清 明茶”的提法了,也沒見有人還把茶作為清明時祭祀故去親人的做法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關於清明前上品茶的各種品牌,就本地就有“竹葉青”、“一枝春”、 “劍芽”、“明前綠”等等,而更多的人習慣地統稱為“明前茶”。

每年清明時節,戴上尖尖的竹笠,到山上採茶,那便是印象中的清明採茶圖,而我就是圖中的採茶女。細細的葉芽,慢慢從指尖聚到手心,從手心丟進背簍, 一個人一天采不滿一簍。而我的採茶熱情卻純粹是來源於從一本圖書上看到的美麗茶姑娘。茶之上品多出於清明前,“盡摘其嫩芽,……,及裁精細及蟲蝕,每芽只 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複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繃於釜口烘乾,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這便是清代關於上品茶製作的描述,其中過程與環節均十分講究精工 細作。而清明最是勾起對故人懷念的節氣。看來,清明茶也富有一種人生的哲理了,似乎是要在這思故人的日子裡,記起他們曾經的教誨,提醒自己做人不可馬虎, 審慎處事,方可達到上乘境界,而人的一生也尤如制茶,任何一步的疏忽大意,即可釀成錯誤,改寫一生。

清明茶 - 得名:

俗話說“清明茶”,清明是中國春茶採摘加工的開始,“清明茶”因此而得名,而靈山縣地處祖國的南端,氣候溫和,適宜茶葉生長,每年2月下旬開始採 摘,春分前後進入採制高峰期,尤其是“末分茶”“春分茶”更為名貴,是春茶的極品。據介紹,進入銷售旺季後,靈山的春茶平均每公斤超過70元以上,銷往福 建、山西、西安、武漢、湖南等省市,供不應求。
及至當代,醫療條件極大地改善了,各類藥品廣告無時不在地充斥人們的耳目,清明茶也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在缺醫少藥的年代,清明茶不能不說是一種既廉 價又實惠的防病治病的妙法。在現在的鄉下,人們仍然習慣用一味鳳尾草或火炭母的偏方去治療幼兒腹瀉。仍然在“三月三”的糕糍中放些“老鼠艾”(鼠曲草), 以增強對腸胃疾病的抵抗力;仍然在端午節的粽心中放進一絲蘇木、一點紅藍(紅藍草),以達到祛濕補氣好禦五月的黴雨天……這是鄉民們對祖國醫學寶庫的寶貴 貢獻。

清明茶 - 品質特徵:

觀: 凡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紅茶色澤烏潤、綠茶色澤綠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毫毛;且又香氣馥鬱者。

品: 通過聞香、嘗味、看葉底作進一步判斷。沖泡時茶葉下沉較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厚;綠茶湯色綠中透黃,紅茶湯色紅豔顯金圈;茶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葉張脈絡細密,葉緣鋸齒不明顯。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做飯,故稱“寒食”,因此火前茶就是明前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觀看龍井茶採制時,曾作詩《觀採茶作歌》,有句雲:“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擔杆山 (又寫作擔杆山 擔竿山 )是香港的一座山峰,位於新界青衣島上, 門仔塘與樟樹頭之間。 山峰的東部被移平,以興建長安邨的西部 。山峰的東部被移平,以興建長安邨的西部 附近的擔杆山路及擔杆山交匯處也是以此山作命名。附近的擔杆山路及擔杆山交匯處也是以此山作命名。
擔杆山昔日有種植茶葉,該處出產的擔竿茶更被譽為香港四大名茶之一。擔杆山昔日有種植茶葉,該處出產的擔竿茶更被譽為香港四大名茶之一。 惟現時該處已不再出產任何茶葉 。惟現時該處已不再出產任何茶葉

蒙山茶,現又稱蒙頂茶,產地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蒙頂山(也稱蒙山),代表品類有蒙頂石花、蒙頂黃芽、蒙頂甘露等。

其中蒙頂石花為唐時第一名茶,《唐國史補》中記載:「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有 神泉...」,所以當時茶葉以蒙頂第一,顧渚第二,蒙山茶又稱「仙茶」、茶中故舊,從唐代開始世代入貢,到清代為止。蒙頂黃芽為中國黃茶的代表,蒙頂甘露 為中國綠茶的代表。

蒙頂山終年仙霧繚繞,山中四時變幻莫測,或雲或霽,或雨或虹,或明或晦,或陰或晴,或風清而萬象畢現,或霧鎖而一山皆迷,再加上終年氣候清涼爽朗,如玉宇仙部,更添神秘色彩。
高山雲霧出嘉茗。蒙頂山歷來以茶名世,被公認為世界茶葉的發源地。

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雲南記》說:「名山縣出 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里,在縣西南。按《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於此。」古詩雲,『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蒙 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 (公元前54—50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於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之一,至今已有 兩千多年。現在,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採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著眾多旅遊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弔。

「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蒙頂茶之所以為世獨珍,不僅因為它具有優良的品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汴,而且制藝特別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陽 氣,其茶芳香,為天下稱道。」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聖揚花」等茶問世。「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冪覆,久凝不散。」 唐代是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鍾、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 餅。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為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志》載;「蒙山在縣西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後,達官貴人不惜重 金爭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後之 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 使來中國學習政治、經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藝術等,前後共13次,每次多達數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學僧以及隨員。文宗開成 五年(840)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內享有很高聲 譽,而且已作為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說唐代開創了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蒙頂茶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製出萬春 銀葉飛玉葉長春等貢品。那時,四川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產量常在兩百萬斤左右。名山茶 葉成為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所特別喜愛飛適合他們飲用的「邊茶」,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並「立為永法」。名山茶葉成為歷代王朝與藏 族、回鶻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為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鶻等族人民增強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民國除舊革新。解放後,蒙頂名茶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蒙山茶場運用現代制茶技藝,按照古傳貢 茶的特點,恢復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產。 80年代,又創製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為省優、部優產品,前3種名茶已作大國家級禮茶。近10年來,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產量增 長,質量提高,不僅為國內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於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1984年,香港《文匯報》以「昔日皇帝 茶,今入百姓家」為題,報道蒙頂茶「不愧為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同年10月19日世界銀行公路考察團團長、高級工程師布倫南·肯尼迪品嚐蒙頂名茶後,連 聲稱讚:「絕世佳茗!」1992年6月,蒙頂名茶榮獲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這是繼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獲銅獎之後的最高榮譽。

鳳凰茶,屬烏龍茶類。產於廣東省潮安縣鳳凰鎮。
  鳳凰鎮種茶歷史悠久,品質優良,馳名古今中外,因此,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
  鳳凰茶既是傳統名茶,又是歷史名茶。近數十年來,鳳凰茶在市級、省級、國家級、國際級的茶葉評比會上,屢獲殊榮;僅在18次國家級、國際級評比中就獲 得金杯9個、金牌8塊和銀杯4個及其他15個獎項(其中國際級8項),博得與會者和廣大群眾的好評和讚揚。正如《潮州日報》報道: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 品嘗鳳凰茶後,結論是 “比美國的花旗還要提神。”國家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品味鳳凰茶後說:“喝了鳳凰茶,其他茶就不想喝了。”日本茶葉博士松下智先生說:“鳳凰茶是中國的國 寶。”
  一 鳳凰鎮的基本概況
  鳳凰鎮在廣東省的東部,潮州市區的北部,潮安縣的東北部。東與饒平縣交界,南與本縣大山鎮接壤,西南、西與本縣鳳南鎮、赤鳳鎮毗鄰,西北和北部與豐順 縣、大埔縣分疆。面積182平方公裏。四面群山環圍,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鳳凰鎮地處北緯23度53分,東經116度40分的交*點上,距潮州市區 26·5公裏.全鎮220個自然村,居住漢族和畬族共28900多人,其中畬族260人.鳳凰鎮有山地793600畝,茶園面積將近30000畝,
  名優茶茶園主要分布在:一、在海拔高1000米以上的烏崠山山上,約5000畝;三、在海拔8OO米以上的大質山山腰上,約4000畝;四、在海拔 400米以上的鳳凰烏崠山的山坡上,約900畝;這些地方以黃桅香、芝蘭香、玉蘭香、蜜蘭香、桂花香、杏仁香、肉桂香、姜母香、柚花香等高香型單叢為著 名。並以石古坪烏龍及姜母香,茉莉香、柚花香、楊梅香等單叢為珍稀品種,構成了名優茶家族。
鳳凰鎮被中國科學院選定為中國科學院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心一一潮州無公害烏龍茶示範基地;華南農業大學選為茶學教學實踐基地.

  二 鳳凰茶簡史
  鳳凰茶出產於鳳凰鎮。鳳凰鎮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之北的鳳凰山。鳳凰茶也因山而得名。
  相傳鳳凰山是畬族的發祥地。在隋、唐、宋時期,凡有畬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茶樹的種植;畬族與茶樹結下不解之緣,共同繁衍。隋朝年間,因地震引起山火, 鳳凰山狗王寮(畬族始祖的居住地)·一帶的茶樹被燒死,僅存烏祟山、待詔山等地仍有種植。隨著部分畬族人向東遷徒,一部茶樹被帶到福建等地種植。
  宋代時,鳳凰山民發現了葉尖似鶴嘴的紅茵茶樹,烹制後飲用,覺得味道比較好,便開始試種。時逢宋帝被元兵追趕,南逃至潮州。於是,民間產生並流傳 '宋帝路經烏崠山,口渴難忍,山民獻紅茵茶湯,飲後,稱讚是好茶'的故事。因此,後人稱它為宋茶;也有 '宋帝發現茶、傳種茶'的傳說。更有神化了的'鳳凰鳥聞知宋帝等人口渴,口啣茶枝賜茶'的傳說,因此,鳥嘴茶'的名稱也在民間便漸漸地叫開來。
  傳說歸傳說,事實上,南宋時期,風凰山民已在盾前屋後零星種植了鳥嘴茶樹。他們已懂得茶葉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助消化、法痰止咳等功能,因此,戶戶種植。烏崠村李老漢不僅種植鳥嘴茶樹,而且己具有一定的規模了。
明弘治年間,出產於待詔山的鳳凰茶已成為貢品,稱為'待詔茶'。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饒平總兵官吳六奇派遣兵士和雇用民工在烏崠山腰開墾茶園,種上 '十裏香'單叢品種。後來,採制的茶葉不但供給鳳凰山太平寺和饒平縣衙的人飲用,而且在縣城、新豐、內浮山市場銷售。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饒平縣令郭於蕃巡視鳳凰山,鼓勵山民種茶.
光緒年間,鳳凰人帶著烏龍和鳥嘴茶渡洋過海,到中印半島、南洋群島開設茶行,進行茶葉的銷售活動。
民國四年(1915年),開設在柬埔寨的鳳凰春茂茶行,選送兩市斤鳳凰水仙茶參加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並榮獲銀獎。因此,有力地促進了茶葉商業在中印 半島的發展。至1930年,許多鳳凰人到海外開設茶行,金邊市有20多間,越南10多間,泰國也有10多間。1923年就因20多家茶商大量收購、裝運茶 葉出洋,使茶價猛升;一個光洋只能買到一市斤水仙茶,1市斤單叢茶可值5至6個光洋。因此,福南、東興、下埔、虎頭、賞春等村的農民,紛紛拋棄農田,上山 開輋。據記載:1930年,全鳳凰茶葉產量達到3000擔,由茶商裝運出口的有6000多件(即等於2400擔),其餘的則由小商販運銷潮汕各地和興梅地 區。

 

烏龍茶的由來【故事】

 

【典故】1

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相傳清雍正初年,福建省安溪縣一個樵夫,姓胡名良,有一次上山採茶,遇到一隻野兔,急腿就追,因為身上背著一籮筐 剛剛採下來的茶葉,追呀追的,茶葉就在籮筐裡抖呀抖,等到他追到兔子時已近黃昏,就急忙回家囉。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來料理那隻兔子,哪知道他總是一直聞到 陣陣從籮筐裡飄散出來的香味,接著趕緊把兔子先擺一旁先炒了那茶葉。結果這茶無論在香氣和滋味都是從所未見,這就是胡良研究烏龍茶製造方式所得來的啟發, 然而這種茶葉的製作方式慢慢被相傳開來,並沒有正式的名稱,後來大家就取名為....胡良茶。因為 "胡良" 和 "烏龍" 在福建話唸起來是同音,耳傳後就變成現在我們認識的 "烏龍茶" 了。

【典故】2

《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裏有一位單名“龍”的青年,以種茶、狩獵爲生,因飽經風日磨煉,渾身黝黑,人稱“烏龍”。

一日,上山采茶,晌午回家時打傷了一隻山獐,直追至“觀音石”附近萬把它捕獲。到家後又忙於宰殺山獐,忘了制茶。隔天清早才發現擱置一晚的茶葉已萎凋了,有的葉子邊緣變成紅色且散發出陣陣清香。

烏龍趕緊動手炒制,沒想到做出來的茶葉一經沖泡,竟是別具風味,甘香異常。烏龍細心琢磨,終於悟出奧秘:原來茶葉在簍中,經一路奔跑時的顛簸,是“搖青”;後放了一夜,這是“涼青”,所以製作出來的茶葉落歸根便與以往不同。

後來烏龍按悟出米的方法反復試驗,終於創制出一套新的技術。他把技術傳給衆鄉親,人家爲了感謝他,就把這種茶叫做“烏龍茶”。烏龍去世後,鄉親們還在南岩山上蓋廟塑像紀念他。

【典故】3

相傳武夷清源岩上有座廟,廟旁住著一個倪老伯。倪老伯孤身一人,平日裏他上山採集草藥,每逢黃柏墟日便挑著草藥去趕墟,換些銀兩度日子。

倪老伯家中養有幾隻老母雞,每天幾隻母雞輪流著咯咯咯地叫著不停,按講應該有很多蛋,可是老伯只是聽見雞叫聲,卻從來也沒看見過雞蛋。老伯感到很奇怪,爲了弄個明白,一天看見一隻母雞進窩生蛋了,他就躲在不遠的地方看。

不久母雞離窩咯咯地叫,他上前一看,母雞果然下蛋了。老伯要探個究竟,就沒有把蛋撿起來,而是躲著繼續觀察動靜。一會兒,離雞窩不遠的草叢裏傳來沙 沙的響聲,只見一條茶杯粗細的黑蛇慢慢地蠕動到雞窩旁,把頭伸進雞窩,張口把雞蛋吞進了肚裏,然後又慢悠悠地遊回,消失在草叢裏。

呵!原來這條黑蛇就是“偷蛋賊”。第二天倪老伯到河邊撿了個形似雞蛋的鵝卵石,等到母雞下蛋離窩,他立即上前把蛋換成石頭,又躲到一旁看。不久,黑蛇聽到雞叫聲,又如此這般地來到雞窩旁張口吞下那形似雞蛋的石頭就走了。老伯心裏很高興,這下可置蛇於死地了。

可是出乎意料,第二天,仍然是只聽母雞叫聲,還是見不到蛋。老伯心想,這就怪了,難道石頭漲不死那條蛇?它是不是吃了什麽化石藥?過了幾天,老伯又 用石頭換雞蛋,黑蛇又吞下石頭遊進了草叢,老伯躡手躡腳地跟著黑蛇去看個究竟。黑蛇吞了石蛋後,腹內漲鼓鼓的,艱難地蠕動著,來到了小樹林裏。

那條蛇先是將身子緊緊地蜷縮起來,試圖將腹內的石蛋擠碎,不見效。黑蛇又將身子盤開,繼而遊到一根碗口大的樹旁,先尾後頭,從下到上,將身子緊緊地繞著樹幹,來回蠕動,把樹皮磨掉了一層,可黑蛇腹內的石頭依然鼓鼓的。

老伯看得真切,又驚奇又高興,心想這回黑蛇是非死不可了。可不久又看到那條蛇從樹幹上展開身子,繼續向前遊去,遊到一株小茶樹旁,仰頭便吃起樹葉來。大概過了半個時辰,只見黑蛇腹內的鼓漲物消失了,經過一場劫難的黑蛇又慢慢地遊走了。

老伯忙上前去看那株神奇的小茶樹。只見那茶樹樹幹直立,分枝旺盛,葉深綠色,兩緣微向內翻。倪老伯是采藥賣藥的,懂得一些藥物知識。他對這種茶樹葉 有這樣強的消化力感到吃驚,便將那茶葉采了一些帶回家去,給病人一試,果然消化力極強。從此,倪老伯上山去找這樣的茶葉,采了不少,將其涼幹,專用於治療 瘀食,消化不良等症。

倪老伯暗暗欽佩這種茶葉的奇效,給這種茶樹取名“烏龍”。他的想法是,這種茶樹是黑蛇發現的,蛇又名小龍,本地方言黑與烏音同,因此把黑蛇叫做烏 龍,這種茶樹便叫烏龍茶樹。後來鄉民把這種茶葉涼曬揉焙貯存起來,胃腸不適,傷風頭痛時,泡開水少許飲下,極爲靈驗。這就是武夷岩茶烏龍品種名稱另一個由 來。

結論:

(茶說)成書的時間在清代初年,以此推論,武夷茶這一獨特工藝的形成,當遠比這個時間爲早。

當時武夷茶不但製作方法與現代烏龍茶相同,而且鮮葉原料也是俟嫩梢生長形成駐芽(粟粒芽)時採摘下來。說明烏龍茶在十五世紀就已有生産,最遲在十七世紀中後期已流行於武夷山。

周亮工(1655-1662)《閩小記》中“閩茶”條:“武夷、紫帽、籠山皆産茶;僧拙於焙,既炒則先蒸而後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宮中洗滌用耳。 近有以松蘿法制之者,即試之,色香亦具足,經旬日則紫赤如故。”說明武夷茶曾採取炒青工藝,但成效甚微。據此可知縣令殷應寅1650招黃山僧以松蘿制松羅 茶,即武夷松羅,其炒焙有似烏龍茶。

因此莊任推定“烏龍茶約創始於十七世紀中後期”於武夷山。

綜上所述,可證萬曆年間,武夷茶已風行海內外,因此,在明代中後期,工夫茶客已經“有米(茶米)可炊”。

總而言之,通過對瀹飲法、宜興茶壺、烏龍茶三個方面的剖析,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至明萬曆以後,形成工夫茶這一品茶習尚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

明朝初年,政治家、道學家朱升《茗理》一詩,運用道家思想解釋制茶理論,它通過詩的茗理與道家思想連結起來,論述烏龍茶做青技術,也即烏龍茶起源的又一新說,把烏龍茶制做工藝提前了三百年。

烏龍茶(青茶)最早起源于福建,是茶界人們認可的。但從《茗理》作者活動範圍及其詩作來看,那麽休寧烏龍茶制青技術在十四世紀中葉就已出現,比莊任、程國坤等說提前了三個世紀。

蔡偉烈在《茗理與道理》說:“(明初)青茶(烏龍茶)加工方法已由福建傳入安徽,(福建烏龍茶制法何時轉入安徽是個疑點有待考查),並在松羅山茶區推廣。表明烏龍茶的創始時間應在朱升成詩以前,約十四世紀後期。說明元代武夷禦茶園除制團茶外,是有類似青茶制法的炒青散茶。

按一般認識紅茶出現於青茶(烏龍茶)之後,福建工夫茶源于武夷烏龍茶制法,而紅茶則繼於工夫茶之後。“紅茶”一詞曾出現明代劉基 (1311-1375)(明初大臣,與朱升同時代人)的《多能鄙事》。但劉基的“紅茶”之說,應非當今的紅茶,而可能只是當時茶葉湯色的表徵,與烏龍茶湯 色相類似。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烏龍茶創于明初的佐證。

據說台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台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台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 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台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 幾年後,決定要回台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台灣,種在了南投鹿穀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采製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 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讚好茶。因這茶是台灣凍頂山采製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夥子。兩人心裏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凶惡殘暴的惡龍,揚 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鬥,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 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鬥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 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 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裏,再也睜不開 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采製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 碧螺春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嚐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嚐。衝泡時,碗蓋一打 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 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曆,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 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板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衝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 花呢?兩人又重複衝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 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 前,隻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 四處尋藥。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 裏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裏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采下曬幹,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 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 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誌剛、誌誠和誌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 上山時隻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誌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隻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誌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 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誌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誌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 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誌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 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誌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 曆。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 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 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 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衝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 的。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 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 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曆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 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 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 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製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 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采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 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 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 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 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曆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係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 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曆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 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 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 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 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征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衝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鬱的 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 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衝泡下去,隻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 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 水衝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衝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 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隻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 黃山泉水衝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麵前再次衝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 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 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穀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誌。如今在蒼鬆入雲、修竹夾道的雲穀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誌和尚 的墳墓。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 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 太後隻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裏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隻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 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鬱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後便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 後麵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 後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禦 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 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裏。和尚告訴他倆,這裏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隻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 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幹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 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隻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 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隻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 尚和村民們夜裏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隻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隻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 旁的竹園裏,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隻見深坑裏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 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嚐到這“雙絕”佳飲。

●茶葉外形

良好的茶葉必需乾燥完全、葉形完整、不能有太多茶角、茶梗、黃片及其他雜物。而茶葉的條索情形則隨茶葉種類而有不同:

(1) 龍井茶呈劍型。

(2) 文山包種茶呈條型。

(3) 凍頂茶呈半球型。

(4) 鐵觀音茶呈球型。

(5) 椪風茶呈自然捲曲(白毫明顯)。

(6) 香片與紅茶呈細條或細碎型。

●聞茶香

有乾嗅和開湯兩種方式,在茶葉未沖泡前先聞聞是否有花香或熟果香,或是將一撮茶葉放在掌心,用口呵氣,使茶葉受熱而發出真味,香氣愈濃愈久愈是好茶,如果散發青草味便是下品,另外聞聞看是否有油臭味、焦味、菁臭味或其他異味。

針對半發酵茶類可能聞到的異味及發生原因:

(一)、菁味:主要源自製程中萎凋不當所致,尤以日光萎凋,更是半發酵茶的整個製程上,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關鍵;不足或不均都會產菁味。

其原因有:

A. 天氣因素,如陰雨天、飄霧、無日光氣溫低、晚菁回廠太晚等、無法進行日光萎凋。

B. 攤菁太厚,翻菁不勻,形成萎凋不平均。

C. 作業者沒有掌握茶菁特性,致使萎凋不足。

D.利用熱風機萎凋不當。

E.更嚴重的有搖菁過度、炒菁不足等其成品已不只是菁味而已,應稱為『菁腥味』了。

(二)、悶味:此味與先天無關,純為製程上的疏忽與不當所致。原因為 :

A. 殺菁處理不當,如溫度、低時間長、數量多、轉速慢發散不適當。

B. 柔捻至初乾尖的處理不當:如未及時解塊攤置、攤置太厚、攤置太久未予初乾處理等。

C. 團揉與複火過程得處理不當。如複火溫度太高,未及時解塊,解塊的散熱及揮發水分的功能未達。茶球大量堆積,堆放時間太長等。

●陳雜味

形成原因以儲存不當為最,如儲容器破損;空間的溫、溼度過高;環境污染;受到陽光照射等。如果毛茶乾燥度不足,或太慢收入容器等,更加速其陳雜味的產生。設若無前述問題,一般半發酵毛茶,其穩定時間亦不會很長。因時間而產生的氧化作用,都會使茶產生質變。

◎影響質變的原因:溫度、水分、氧氣、光線。

紅茶的品質,因產地不同,會有不同的特性與風味。

這裡為大家介紹最具代表性的幾種紅茶:

東非:東非的氣候、環境得天獨厚,十分適合茶樹的栽培。這也是為什麼東非會成為二十世紀新興的產茶地區,目前茶產量為世界第三位,其中又以肯亞最為著名。

印度:印度目前為紅茶首要的產出地,大吉嶺茶便出自此地的喜瑪拉雅山麓,由於一年只有四到九個月可以收成,使其彌足珍貴。

斯里蘭卡:錫蘭紅茶,在紅茶中的品級屬於上乘,色、香、味優良且品質均一。

中國:中國至今仍是世界紅茶主要產地之一,其中又以湯色紅豔透亮,略帶蘭花味的祁門紅茶最富盛名。

印尼:印尼栽培茶樹的歷史相當久遠,以爪哇島及蘇門答臘為中心,所產的紅茶,有一種特別清柔的香味。

台灣雖然延續漢族的茶文化,但因地域及時空的因素,也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地域風格的茶俗來。

》食新娘茶講好話

段落內容 台灣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新娘回到新房後,有所謂鬧洞房的習俗,新郎新娘準備甜茶招待賓客,由新娘捧著茶盤依長幼順序奉茶,當新郎新娘走到您面前時,要先說 幾句詼諧的好話來祝福新人,再接受奉茶,比較老道的賓客是講「四句」有押韻的詩句。新娘茶喝完,新人要來收杯子,賓客還需要在茶盤上「壓錢」,這時候可以 較無拘束的調侃新郎新娘,您鬧得差不多之後將紅包放在茶盤中,然後把茶杯壓在紅包上。新郎新娘再收第二人,如此下來,一場喫新娘茶活動往往鬧到午夜,盡歡 而散。

》相親、定親茶

傳統經人介紹結婚對象,要先「相親」。相親時,男方約定好時間,由父母及親友組成至少六人前往女方家裡做客,一般選定中午十二時之前完成,不能留在 女方家裡吃飯,男方賓客到達時,女方的小姐則端出甜茶向男方的賓客一個一個奉茶,並一個一個收回茶杯。男方有喝茶的賓客要給「壓茶錢」,就在奉杯、收茶杯 的兩次出入中,男女主角互相觀察對方。經過數日後,透過介紹人暨媒婆傳遞消息,確定這門親事是否能成。若雙方有意,即擇定時間舉行訂婚禮,訂婚時有一定的 禮數,而男方送禮,往往以茶葉為禮物之一;而結婚時,女方贈男方的禮物中,往往也有茶葉。台灣無論是閩南籍或客家籍的同胞,茶葉在婚姻上做為禮物仍然是傳 統上的習俗。

台灣客家茶俗

「擂茶」是客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種茶食,以陶製擂缽將茶菁、花生、芝麻等雜糧,以擂棒研磨成泥狀後,沖入沸水調勻,再加入「玄米」後飲用。相傳在三國 時代,張飛帶兵進攻武陵時,將士們因水土不服得了瘟疫。當時有位熟知草藥的老醫生,有感於蜀軍紀律嚴明,並未擾民,便獻上了除瘟秘方,乃以「生茶」、「生 薑」、「生米」共同磨成糊狀,烹煮後給蜀軍服用,解決了蜀軍的瘟疫。「三生湯」因而流傳開來。目前在大陸的湖南、廣東、福建地區,亦有飲用擂茶的習慣。在 台灣則以桃竹苗及花東地區少數客家人仍維持此傳統。

台灣的客家人,大約有400萬,主要是從廣東的嘉應府、惠州府等地及幅建閩西一帶移居而來。客家人,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每當客人來臨時,主人首先 端出一套擂茶的茶具來,即一個口徑約1.5尺,內壁有輻射狀紋理的掏製「擂缽」。二足以油茶樹木或山檜木製成約2尺多長的「擂棍」。三是以竹片編製成的撈 濾碎渣的「撈飄」。這三樣俗稱「擂茶三寶」。

擂茶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漸的發展成社交的習俗,在婚嫁壽誕、親友聚會、鄰里串門、喬遷新居、添丁升官等喜事都請喫擂茶。

擂茶雖然足客家人的傳統美食,但是在年輕的一代中,很少有人喫過或聽過擂茶這件事。但早先仍有山上的尼姑和老一輩的客家人還保存這項習俗,近年來, 由於茶文化的發展,於是逐漸被人們找回來。首先是居住在花蓮縣富里鄉103歲的邱二妹女士,仍耳聰目明,行動自如,引起大家的好奇,她是如何養身長壽的, 後來才發覺,她從年輕時代開始,每天早餐固定要喫「擂茶」。她的擂茶配料是:茶葉和花生仁,以一比一的量放在一起擂磨,再加少許食鹽擂成糊狀後以開水沖下 喫飲;冬天就加入一些「雷公根」的青草一起擂磨食用。這種擂茶看起來很像是綠色的芝麻糊,吃起來很香、很夠味,這就是老阿婆維持精神充沛的來源。

新竹縣北埔鄉農會總幹事陳重光對於茶葉的推展很重視,年前找到一一位78歲的葉彭效女士,示範客家擂茶的作法和教導年輕人製作擂茶,根據陳總幹事的 說法,台灣的客家人家庭仍保持喫擂茶習慣的是從廣東陸豐移居來的一群,散居在桃園、新竹、苗栗和花蓮縣等地,仍有少數家庭保持這一習慣,葉彭效女士教導的 擂茶材料是:綠茶、芝麻、花生放人擂缽中,用擂棍先慢慢擂成粉狀,而後不斷加入少量開水,繼續擂成糊狀,最後沖入開水,再加上香菜或九層塔、食鹽和米仔, 喫起來特別有風味,是維持健康和長壽的秘訣。

桃園縣龍潭鄉的范榕真所教導的擂茶配料是:茶葉、花生、綠豆、紫蘇、九層塔、生薑等,以擂缽擂成糊狀,加入開水稀釋,飲用時搭配糯米花、酸菜等倒入 茶碗內,口味特殊。擂茶在台灣,由於有心人的提倡,這幾年來已經悄悄的又流行起來,也有茶藝館正式推出了擂茶,而客家人居住的鄉鎮也逐漸的恢復飲擂茶的習 俗,需要購買擂缽的人愈來愈多,有供不應求之勢,幾乎失傳的擂茶也許又能復興起來了。

茶與婚禮

茶在民間婚俗中歷來是"純潔、堅定、多子多福"的象徵。明代許次紓在《茶流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結婚以茶爲禮,取其"不移志" 之意。古人認爲,茶樹只能以種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歷代都將"茶"視爲"至性不移"的象徵。因"茶性最潔",可示愛情"冰清玉潔";"茶不移本", 可示愛情"緊貞不移";茶樹多籽,可象徵子孫"綿延繁盛";茶樹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愛情"堅貞不移",又寓意愛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 賓"、"白頭偕老"。故世代流傳民間男女訂婚,要以茶爲禮,茶禮成爲了男女之間確立婚姻關係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稱"下茶"、" 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禮,則稱"受茶"、"吃茶",即成爲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會被世人斥爲"吃兩家茶",爲世俗所不齒。

  民間向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三茶":舊時在江浙一帶,將整個婚姻禮儀總稱爲"三茶六禮"。其中"三茶",即爲訂婚時"下茶",結婚時" 定茶",同房時"合茶"。也有將"提親、相親、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稱三茶"。"三道茶":舉行婚禮時,還有行"三道茶"的儀式。第一道爲"百果";第二 道爲"蓮子或棗子";第三道才是"茶葉",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時,接第一道茶要雙手捧之,並深深作揖。爾後將茶杯向嘴唇輕輕一觸,即由家人 收去。第二道依舊如此。至第三道茶時,方可接杯作揖後飲之。

  浙西地區,媒人于男女雙方之間說合也俗稱"食茶"。媒人說媒後,倘女方應允則泡茶、煮蛋相待。

  在浙江德清地區婚姻中的茶俗,則更爲豐富多彩,列舉如下:"受茶":男女雙方對上"八字"後,經雙方長輩同意聯姻,由男方向女方贈聘禮、聘金, 如女方接受,則謂之"受茶"。"訂親茶":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係後即舉行定親儀式。這時雙方須互贈茶壺十二把並用紅紙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親戚,謂之"定 親茶"。"大接家茶":女子結婚後,由娘家備發芽蠶豆、茶點分送雙方親鄰,謂"大接家茶"。"毛腳女婿茶":未出"閣",待字閨中的姑娘家裏,來串門的小 夥子特別多。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備上好茶,以招待來客中的"未來女婿"(即俗稱"毛腳女婿")。"親家婆茶":女子出嫁後第二天,父母看望女兒時,要隨身攜 帶一兩茶葉(最好"雨前"茶),並半斤烘豆、二兩橙子皮拌野蘭麻,稱之謂"親家婆茶"。"新娘子茶":望朝之後,新媳婦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請"親家公"、" 親家婆"及親家面上的近親至自家喝"喜茶",稱爲"新娘子茶"。在我國湖南地區,男子去女方上門相親,姑娘需給男子遞上清茶一杯。男子飲後,置貴重物品或 錢鈔於杯中回贈姑娘,如姑娘當即接受,即示"心許"。在結婚入洞房前,要以紅棗、花生、桂圓、龍眼等泡入茶中,再拌以冰糖以招待賓客,寓取"早生貴 子"、"跳龍門"之意。合枕茶:新人入洞房前,夫婦要共飲"合枕茶"。這時,由新郎捧茶,用雙手遞一杯清茶,先給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意味著完成了 人生大禮。婚禮過後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需捧著盛滿香茶的茶盤,向長輩們"獻茶"行拜見禮。長輩們喝了茶,即摸出紅包放于茶盤上作爲"見面禮"。鬧茶:在我 國雲南地區舉行婚禮時,有"鬧茶"的習俗。"鬧茶"於新婚三天內,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間,向親朋好友們敬茶。茶內必須加放紅糖,取其"甜蜜" 之意。鬧茶時,可由賓客出題,要新郎新娘以繞口令、猜謎語、詠詩歌等形式回答考題。若新郎新娘不從,賓客們則不飲茶,而若文不對題,衆皆哄堂大笑。鬧茶 取"越鬧越熱"之意。開門茶:江蘇地區舊俗,大戶人家聯姻,新郎至新娘家迎親,進女家的一重門,要作揖一次,一直至堂屋見岳丈岳母時止。然後再飲茶三次 後,才能暫至岳母房中歇息,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花轎,謂之"開門茶"。謝媒茶:男女舉行婚禮後,新婚夫婦或雙方家長要用茶來謝媒,因在諸多謝禮中,茶葉是必 不可少之物,故稱"謝媒茶"。喝新娘茶:我國南方地區歷來有喝"新娘茶"的習俗。新娘成婚後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後,由媒人攙引至客廳,拜見已正襟危 坐的公公、婆婆,並向公婆敬茶。公婆飲畢,要給新娘紅包(禮錢),接著由婆婆引領新娘去向族中親屬及遠道而來的親戚敬茶,再在婆婆引領下挨門挨戶拜叩鄰 里,並敬茶。敬茶畢,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後,即用雙手端茶盤承接茶盞,這時衆親友或鄰里鄉親飲完茶,要隨著放回杯子的同時,在新娘託盤中放置"紅包",而新 娘則略一蹲身,以示道謝。在喝新娘茶時,無論向誰敬茶,都不能有意回避,否則被認爲"不通情理"。退茶:有趣的是,"茶"在我國的婚禮中,不但與訂婚、結 婚關係密切,且與"退婚"也有關聯。茶不但是聯姻的使者,也是斷親的表示。舊時貴州地區,姑娘往往被父母包辦婚姻(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訂婚後女方若 對親事不滿意,想斷親時,姑娘即用紙包一包茶葉,選適當時機,在高度"機密"的情況下,帶至未婚夫家,藉故與男方父母客套一番後,即放下茶葉包迅速離去, 意謂退了"訂親禮",稱爲"退茶"。但上男方家放"茶葉包對,如事先給男方知道"退婚"的用意,那末女方一旦被男方或男方家人抓住,則男方可立即殺豬設宴 與該女成婚。故退茶時,一要保密,選好時機極爲重要,一切由姑娘在絕密中進行。一要率先探查去男家的路線,又要探明未來的公婆在家,而又無其他人在場時, 才能確保退茶成功。敢於退茶,又退茶成功的姑娘,會得到大衆的稱讚。退茶後,父母免不了打罵女兒,但過後女方家長,還得正式去男方辦理具體退婚手續。

茶與喪俗

 
 

在中國五彩繽紛的民間習俗中,"茶"與喪祭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無茶不在喪"的觀念,在中華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時梁朝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中就有記載: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在遺詔中稱:"我靈上慎勿以牲爲祭,唯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以茶爲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這就與喪葬習俗發生了密切的聯繫。上到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 茶葉不是達官貴人才能獨享,用茶葉祭掃也不是皇室的專利。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祖宗神靈,用茶陪喪的古老風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爲祭,放幹茶爲祭,只將茶壺、茶盅象徵茶葉爲祭。在我國清代,宮廷祭祀祖陵時必用茶葉。據載同治十年 (1871年)冬至大祭時即有"松羅茶葉十三兩"記載。在光緒五年(1879年)歲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羅茶葉二斤"的記述。而在我國民間則歷來流傳 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爲喪葬中祭品的習俗。如在我國廣東、江西一帶,清明祭祖掃墓時,就有將一包茶葉與其他祭品一起擺放於墳 前,或在墳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習俗。茶葉還作爲隨葬品。從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的發掘中已經知道,我國早在2100多年前已將茶葉作爲隨葬物品。因 古人認爲茶葉有"潔淨、乾燥"作用,茶葉隨葬有利於墓穴吸收異味、有利於遺體保存。

  曆古以來,我國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葉的習俗。像安徽壽縣地區,人們認爲人死後必經"孟婆亭"飲"迷魂湯",故成殮時,須用茶葉一包,並拌 以土灰置於死者手中,這樣死者的靈魂過孟婆亭時即可以不飲迷魂湯了。而浙江地區爲讓死者不飲迷魂湯(又稱"孟婆湯"),則于死者臨終前除日銜銀錠外,要先 用甘露葉作成一菱形狀的附葬品(類比"水紅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葉一包。認爲死者有此兩物,死後如口渴,有甘露、紅菱,即可不飲迷魂湯。原來在封建迷 信中,人死後要被陰間鬼役驅至"孟婆亭"灌飲迷魂湯,目的是爲了讓死者忘卻人間舊事,甚而要將死者導人迷津備受欺淩或服苦役,而飲茶後則可以讓"死者清 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矇騙。故茶葉成爲重要的隨葬品。

  茶在我國的喪葬習俗中,還成爲重要的"信物"。在我國湖南地區,舊時盛行棺木葬時,死者的枕頭要用茶葉作爲填充料,稱爲"茶葉枕頭"。茶葉枕頭 的枕套用白布製作,呈三角形狀,內部用茶葉灌滿填充(大多用粗茶葉)。死者枕茶葉枕頭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陰曹地府要喝茶時,可隨時"取出泡茶";一是茶葉 放置棺木內,可消除異味。在我國江蘇的有些地區,則在死者人殮時,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層茶葉、米粒。至出殯蓋棺時再撒上一層茶葉、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乾 燥、除味作用,有利於遺體的保存。

  喪葬時用茶葉,大多是爲死者而備,但我國福建福安地區卻有爲活人而備茶葉,懸挂"龍籽袋"的習俗。舊時福安地區,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風水先 生看風水,選擇"寶地"後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風水先生在地穴裏鋪上地毯,口中則念念有詞。這時香火繞繚,鞭炮聲起,風水先生就將一把把茶葉、豆 子、穀子、芝麻及竹釘、錢幣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屬將撒在地毯上的東西收集起來,用布袋裝好,封好口,懸挂在家中樓梁式木倉內長久保存,名爲" 龍籽袋"。龍籽袋據說象徵死者留給家屬的"財富"。其寓意是,茶葉歷來是吉祥之物,能"驅妖除魔",並保佑死者的子孫"消災祛病"、"人丁興旺",豆和穀 子等則象徵後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錢幣等則示後代子孫享有"金銀錢物"、"財源茂盛"、"吃穿不愁"。

各民族之茶俗

(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02)維吾爾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麵條、茯磚茶。

(03)蒙古族:奶茶、磚茶、鹽巴茶、黑茶、鹹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臺茶、茯磚茶。

(05)哈薩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磚茶。

(06)壯族:打油茶、檳榔代茶。

(07)彜族:烤茶、陳茶。

(08)滿族:紅茶、蓋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響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燒茶。

(13)瑤族:打油茶、滾郎茶。

(14)朝鮮族:人參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湯、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釅茶、煎茶、土鍋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蟲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頗族:竹筒茶、醃茶。

(20)土族:年茶。

(21)納西族:酥油茶、鹽巴茶、龍虎鬥、糖茶。

(22)傈僳族:油鹽茶、雷響茶、龍虎鬥。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鐵板燒茶。

(24)佘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東鄉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爾克孜族:茯茶、奶茶。

(31)達斡爾族:奶茶、蕎麥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麥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錫伯族:奶茶、茯磚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難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鹽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烏孜別克族:奶茶。

(43)俄羅斯族:奶茶、紅茶。

(44)德昂族:砂罐茶、醃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溫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麵茶、甩頭茶、奶茶、酥油茶、茯磚茶。

(48)京族:青茶、檳榔茶。

(49)塔塔爾族:奶茶、茯磚茶。

(50)獨龍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獨龍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諾族:涼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倫春族:黃芹菜。

(55)門巴族:酥油茶。

客家擂茶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製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別名[三生湯],據古書記載,相傳三國時代的張飛帶領官兵進攻武陵時,官兵將士都感染瘟疫無力作戰,當時有位草藥醫師前輩,有感於蜀君紀律嚴 明,便奉獻祖傳的除疫秘方,以生茶生薑生米共同磨成糊漿後煮熟而飲用,結果是湯到病除,擂茶之名便由此相傳下來。目前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客家人 及移民,以及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民眾皆有飲擂茶的習慣。在台灣地區則以新竹、桃園、台北、花蓮、美濃‧‧‧等地區的客家庄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客家人 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一般推測,擂茶之所以成為客家飲食,可能是因為擂茶的主原料『米 仔』和茶葉等材料輕巧容攜易帶、且食用方便,不易長米蟲,為客家人逃難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

◎擂茶的工具

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

二、擂捧:以芭樂、油茶樹幹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 cm 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http://sotea.com.tw/blog?page=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